这堂讲座,关民先生从“我的诗歌创作启蒙和定位”,“诗歌创作不是诗人的专利”,“诗歌创作不属于任何流派”和“诗歌创作的灵魂与魅力”四个维度,与莅临现场三百余位嘉宾,进行了长达两个多小时的交流与分享,引起全场听众广泛的兴趣和共鸣。
首先,关民先生以自己成熟的创作体会和丰富的创作成果,“以身说诗”,毫无保留地分享了自己的创作经验,他反复强调:学写诗要先定位,后提高。初学者要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思维方式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气质”的创作模式,循序渐进地在创作活动中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创作水平。
其次,他用十分鼓舞人心的语言和范例,阐明诗歌创作不是“诗人”的专利。他认为:生活中美与丑,善与恶是无处不在的,每一个人都有表达自己心中喜与愁,悲与痛的权利,而这种甄别事非,表达思想的欲望是与生俱来的,只是每个人所表现的方式不同而已。如果,想通过诗歌来表达述求,那么,就必须做到用眼观察,用心发现,用脑思考,用手写我心,把自己心中想要说的,用诗的结构和语言,用诗的节奏和韵律表达出来,这或许就是一首诗,甚至是一首好诗。
关于“诗歌创作不属于任何流派”的论述,关民先生着重强调了,所谓“流派”是诗歌创作中的一种现象,是创作形式在风格和手法上的求同存异,它不是,也不应该是诗学或美学范畴的必然存在。
他认为:诗歌创作可以不入流,但必须保持自己的特质和风格,表现出独立性和大众性,千万不能随波逐流。最后,在“诗歌创作的灵魂与魅力”这方面,关民先生更是旁征博引,条分缕析地解读了著名诗人吴少东的创作理念“八个字”,即:情感,美感,痛感和意义。
同时还分享并解读了中国朦胧诗代表人物梁小斌的代表《中国,我的钥匙丢了》和他的近作《端详》。
关民先生认为:诗歌的灵魂与魅力,不仅仅在于诗人的洞察力和驾驭能力,而且,还在于作品本身的高度,深度和张力。一首好诗,一定要有读者,要有感染力和生命力,要有打动人心,唤醒灵魂的力量,否则,诗歌没有使命担当,没有发声的勇气,没有呐喊的决绝,那么,这样的诗歌只是“小我”,而不是“大我”,只能孤芳自赏,没有生命。因此,他强调:心中有“诗”说出来,才是诗歌存在的意义。
据了解,新安百姓讲堂从2006年3月开讲,迄今已成功举办了896期,受众群体达数十万之多。该讲座曾多次邀请国内文化名人,学术专家,企业翘楚和理论工作者,与广大市民面对面交流,被誉为最受欢迎的“智慧之窗,文化津梁”公益品牌。
这次参加讲座的主要领导和嘉宾有:安徽省政府参事室党组书记、主任白和平;安徽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方略、馆员程传水、特约研究员刘金玉,著名作家裴章传先生,王玉先生;著名诗人梁小斌先生等。
编辑:滕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