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博尚军旅红色文化主题园成特色名片
近日,笔者慕名前往云南临沧采访,有幸到临沧博尚革命军旅红色文化主题园参观学习。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难以相信,在云南边陲小镇上还隐藏着这么一个让人震撼的集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青少年校外劳动研学体验和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红色文化园区。退役老兵把这里当做自己必访的第二故乡;青少年把这里当做锻炼成长的第二课堂;游客把这里当成红色之旅必选的英雄打卡地——目前,该主题园已成为临沧享誉省内外的一张特殊的红色名片。
走进军旅红色文化主题园北大门,一条笔直的红色大道贯通整个营区,大道两侧耸立着董存瑞、雷锋、张思德、刘胡兰、杨靖宇等十尊英烈雕像格外引人注目。
园区内金灿灿的油菜花,火红的山茶花和参天古木,把园区点缀得分外美丽。耳边还不时听到嘹亮的军号声,仿佛在延续着驻军的习俗和军魂,让人感受到军旅的威严,激发起游人的爱国热情和振奋积极向上的拼搏精神,衬托出良好的红色旅游氛围。这里,的确不失为世人增添了一处别样的教育体验、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主题园位于临沧市临翔区博尚镇镇中心,距临沧主城区约20公里,这里交通便利,气候宜人,物产丰富、生态。是一群退役军人,在肖森老兵的带领下。为响应党中央“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的指示精神,于2012年开始租赁、整理、开发;利用原部队闲置老营房进行建设打造而成。
主题园保留了原部队司令部、大礼堂、阅兵台、部分营房、训练场、剿匪烈士陵园等。此外,新设有援老抗美纪念馆、国防教育展厅、博尚驻军军史馆和对越自卫还击战老山防御作战实景微战场等场景,是全国为数不多利用闲置国有原部队资产还原、改造的红色生态文化旅游和沉浸式军事主题文创旅游基地,也是目前国内较大型由退役军人群体打造的革命军旅红色文化主题园。
据悉,该主题园一直免费向社会开放并提供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及传统文化教育宣讲服务,组织开展各种红色纪念庆典和青少年夏令营、冬令营、企业团队拓展训练培训等活动200多场次,接待了前来参与接受全民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人员6万多人次。
园区开放以来,省、市、区广播电视台等新闻媒体,曾做过多次相关报道。园区先后被云南省延安精神研究会授予“延安精神宣传教育基地”、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老山精神专业委员会授予“红色文化教育研学基地”、云南省全民国防教育协会授予“云南省全民国防教育综合训练基地”,被教育部智慧教育规建中心列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首批实验基地”,被临沧市延安精神研究会授予“临沧市延安精神研究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近年来,该主题园区不断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为进一步提升接待能力和园区教育效果,先后建设了能容纳上百辆机动车辆停放的大型停车场和容纳上千人同时就餐、住宿的大型食堂和军营民宿区、多功能报告厅;提升改造了军营区内道路和围墙,达到全线贯通、全营区封闭管理的效果,使园区更加安全,更加美丽。
为更好地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和全民国防教育基地功能,园区做到了管理有制度,处置有预案,通过优质的管理和服务,满足党员干部群众开展教育体验活动,并聘请老党员、老干部、老战士、老民兵等社会知名人士和爱心人士进行授课或解说员,为确保教育、解说、体验、餐饮等服务常态化,园区实行节假日、双休日轮班制度,保证参观人员随到随参观随讲解,最大限度地把革命红色文化和乡村旅游文化、军旅文化、校园文化等实现有效融合,促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各项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在收集、整理历史资料的基础上,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把博尚地区的红色革命历史和驻军各部队的战斗经历有机地进行了综合表述,以此加深人们对博尚军、地历史的了解,为博尚地区的市场繁荣和乡村振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这里,我们遇到不少来自四面八方来为烈士敬献鲜花和到园区参观、学习的社会团体和人员,随机采访了几位前来参观学习的退役老兵和群众。面对镜头,他们侃侃而谈,由衷表达了他们爱党、爱国、爱生活的情怀和对主题园创始、守卫人肖森老兵的敬佩之情。
我们对主题园创办人肖森老兵也进行了简单的采访,面对我们的采访,这位满头白发的老兵由衷地感怀道:这个主题园创办不易,并得到当地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特别是驻军战友们的指导和大力支持。
他说,自己是一名曾经上过战场的老战士,生长在湖南革命老区,从小对于先烈、先辈和革命历史有着较深的情怀,总想用什么形式将其表达出来。昭示子孙后代在享受改革开放的红利时不要忘了那些为了民族的解放和新中国的建立和建设而流血、献身的先烈和英雄们!
他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主题园,将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支持下,在省、市各有关单位的关心指导下,围绕“爱党、爱军、爱国、爱社会主义”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让社会各界人士,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党员干部、人民群众等通过体验军旅生活,了解中国的红色历史。让主题园切实发挥好爱国主义教育和全民国防教育的作用,唱响红色教育主旋律,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好“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工作。(文图/邱琬婷 余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