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祥云:打造彝族“哑神节”,让乡愁把记忆定格(上)

编者按:

祥云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早在公元前109年(西汉元封二年)汉武帝时以今祥云为中心设置“云南县”,1918年(民国七年),因省县同名,“云南县”更名为“祥云县”。与此同时,“最早叫云南的地方”“云南之源•彩云之乡”便成了祥云特色的经典概括,成为祥云对外宣传的名片。

近年来,云南省大理州祥云县高度重视“云南源”文化品牌的打造,坚持围绕主线、政府主导、打造品牌的工作思路,充分挖掘和梳理特色文化资源,积极引领祥云文旅向品牌化发展,推进文旅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

根据祥云县委着力擦亮“云南之源”文化品牌,打造“云南驿站”旅游IP。在全面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构建“云南之源”文化载体中,打造“水目山庙会”“哑巴节”“天峰山歌会”“尝新节”“七人节”“赶灯会”“祭龙会”“拼伙节”等民俗节庆活动初见成效。

2024022502265096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七宣村里有一位姓罗的美丽善良的哑女。为帮助村里的彝族群众,四处乞讨,求医问药。哑女的这份善良和淳朴感动了龙王,并被龙王纳为妃子。于是,龙王和哑女一起帮彝族群众渡过了难关,医好了疾病,还给寨子带来了风调雨顺和平安吉祥。

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八,是哑女带着龙子龙孙回村看望村民的日子。为了纪念龙王和善良的哑女,七宣村彝族群众便把每年的正月初八定为“哑神节”,祈盼“哑神节”能让彝族人世代平安吉祥。

——“哑神节”,是流传于云南省大理州祥云县的一个美丽传说。起源地是在祥云县禾甸镇大营村委会一个叫七宣村的彝族部落,是这里世代相传的传统节日。

每年的“哑神节”当天,彝族部落都要举行丰富的祭祀活动——拜神树、飘红、跳祖鼓、跳年松、对山歌、打跳、摸泥黑、敬祝福酒、赛装以及到各家各户跳哑舞等。以传统歌舞、崇拜祭祀为载体,展现民族历史、宗教民俗和艺术、商贸等诸多文化内涵的民间传统文化活动。

2009年8月,“哑神节”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2024022502264848

 

彝族部落,晨钟暮鼓

北纬25°38’53″,东经100°48’20″,海拔2100米——“哑神节”民间传说的起源地——云南省大理州祥云县禾甸镇大营村委七宣村彝族部落。

这里地处相对偏僻,出祥云县,向东北方向45公里,就抵达了这个彝族部落——全村67户284人都是彝族,姓氏单姓罗氏。2014年被国家民委公布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19年被授予“国家森林乡村”荣誉称号。

此时是傍晚时分,暮鸟归巢,部落里相对安静,数缕炊烟,诱惑着晚归的人儿。深秋的风轻抚着田野的稼禾,果实摇曳间,仿佛在诉说着古老村寨的悠久历史。

2024022502265350

“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虽然节气已过白露,但在这里很多人还穿着短袖和夏装。寨口的祖鼓房,其实是一个亭子,中间架子上有一面大鼓,俗称祖鼓;彝族群众围亭而坐,闲话春秋。

远处,有若隐若现的笛音飘过,仿佛在诉说着村落的过去——那一年,是哪一年?是父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辛勤耕作的那一年;那一年,是哪一年?是我背上厚厚的行囊远走他乡的那一年;那一年,是哪一年?是河边柳树成荫村间泥路铺满青石的那一年;那一年,是哪一年?是脱贫攻坚走进村寨乡亲们努力奋斗的那一年……

2024022502265714

祥云大营过山号   王自林摄

这个村落曾经也有贫困,66户里有20户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随着各级党委、政府和驻村扶贫队员的帮助,群众内生动力增强,积极发展种植养殖产业,顺利脱贫。现在,大家在想着怎么利用传统的“哑神节”,加大乡村旅游的步伐,尽快实现乡村振兴。

年已五旬的罗天明站在村落的亭子边,他是这个彝族村寨的组长,也是“哑神节”非遗传承项目的州级传承人。每年的祭祀活动中,他都要演“中哑巴”这个角色(传说中,哑神的儿子)。

2024022502265929

他喜欢梳一个小辫子,也喜欢戴顶帽子压住这个小辫子。此时,他望向远处的原野,那里的庄稼是寨子里一年的收成;稍后,他收拢目光,望向村寨一角的传承谱系室,那里供奉着世代传承的历代“哑神”,也保存着“哑神节”的神秘起源。

 

定格记忆,镌刻乡愁

夜幕降临,暮色将彝族部落包裹起来。寨口的民族团结广场上,篝火燃烧起来,身穿彝族服饰的男女老少,围成圆圈,跳着他们的“脚”。对在彝族部落里长大的人来说,“能喝水就会喝酒,能走路就会跳脚,能拿筷子就会绣花……”这些,是他们的本能。

篝火的明暗闪烁中,青瓦红墙里生长的七宣,变得安静而灵动;彝人的故事被鸟儿啁啾着传递,沟通天地的老树虬枝,把彝家与火塘的故事讲述了千年。

篝火的闪烁中,老人眼中的希望,和孩童纯真的笑容,是七宣质朴纯真的美……

2024022502270229

传统祭祀舞蹈 (王自林 摄)

组长罗天明没参与大家的“跳脚”,也没喝酒,他在梳理着乡村旅游的思路,想着怎么将“哑神节”发扬壮大,想着怎么带动村里的群众尽快走上致富路。

七宣村这个彝族古村落,文化遗产丰富,民族特色鲜明。近年来,随着一年一度的“哑神节”盛会,让这个曾经贫困落后的偏僻山村走进大众视野,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

“哑神节”体现着当地民族群众“天人合一,不畏艰险,天地共存”的民族精神。因此,“哑神节”是与彝族群众历史文化血脉相连的传统节日,也是民族文化传统不断积淀和升华的产物。

2024022502270457

在每年的正月初八,这里都是人山人海。跳祖鼓上,“哑神节”的主要人物大哑巴、大毕摩、罗氏后人、小哑女……悉数粉墨登场,演绎着属于他们的狂欢。在这里,除了第一代罗氏哑女是女性,其余后面的都是以男性扮演大哑巴的角色,每一代传承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独特风格的木质雕像

美妙动听的彝家调,热情奔放的舞蹈,杯盏间彝家酒香伴着欢笑飞扬,远近而来的数万人齐聚一堂,狂欢共庆,热闹非凡。

就连七宣村的民居里,也透露着独属于这里的符号。

这里民居上的文化符号,是历史变迁的记忆,也是人类智慧的浓缩和根源。

因此,这里的民居被赋予一种魂,一种民族淳朴的魂,它将数千年的洗礼印刻在这里的红墙青瓦中……因此,在发展乡村旅游中,这些民居都有着自己吸引游客的魅力。

2024022502270969

在七宣,乡愁,把岁月镌刻在老人脸上的皱纹里;乡愁,把希望种在孩童的小虎牙里;乡愁,把记忆定格在时间的长河里。

在这里,青山,流水,萦绕农家小院,洁净、蜿蜒的石板小巷,让人远离了都市的浮尘与喧嚣,漫步流连,静享时光。

而随着祖鼓房内渐起的鼓声,沉睡的大山被唤醒,山中精灵传承于血脉里的古老文脉被唤醒,鼓声、乐声、笑声,人起、风起、舞起……这些,都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独特元素和符号。(未完待续)(文/张密 杨宏旺 图/祥云县委宣传部)

(0)
上一篇 2024-02-25 08:02
下一篇 2024-02-25 10:4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