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义生简历:
苏义生,男,彝族,云南双柏人,中共党员,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文学博士,主任编辑,云南省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19年10月,荣获中宣部“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现任怒江州教育体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人生的路,深一脚,浅一脚,悲伤在路上,欢乐也在路上;疲惫在路上,希望也在路上……没有谁的一生,阳光朗月永相随;没有谁的一生,欢声笑语永相伴,总有一些困难,一些痛苦,需要我们去经受,去承担。”
上篇:筚路蓝缕 逆袭人生
20世纪80年代,双柏县大山深处一个叫下新庄的寨子里,住着数百村民,全是苏姓,据族谱记载,系苏东坡后裔。其中,有一普通农户,家中甚缺劳力,才5岁的小男孩,就开始帮家里放牛放羊。爷爷是行伍出身,作为苏东坡第26代传人,他担心后人穷了口袋,又穷了脑袋。一本数百年的苏氏家谱,成为爷爷传带孙子的蒙学教材,爷爷教他识文断字,希望他日后有出息。这个小男孩,就是苏义生,爷爷是他的启蒙老师。
孩提时代,他常常蹲在爷爷旁,用沾满泥巴的稚嫩小手,悉心辨认家谱上的字。偶有爷爷也不认识的字,他就向家里那本破旧的字典求教,慢慢查找……
稳坐寂寞,静看繁华。
多年后,苏义生成为寨子里第一个走出大山的大学生。
十年禅茶 一壶清心
在时光的缝隙里展颜一笑。
苏义生是大山的儿子,祖祖辈辈种地为生,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父亲沉默少语,母亲是彝族,讲着“蹩脚的汉话”,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
父亲在地里苦苦营生,很少走出大山;每逢街天,母亲都要挑上100多斤的担子,带上烤荞饼,翻过海拔2300多米的大山,到县城卖米、卖鸡、卖蛋给儿子凑学费。
每次卖完东西,母亲把钱都给了他,连几角钱一碗的米线都舍不得吃,就匆匆走了。看着母亲回家的背影,苏义生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发誓一定要苦读“跳农门”改变命运,回报双亲。
苏义生自从进入学校那天起,坚持风雨无阻,从不耽误一堂课。
尤其是他到县城读高中时,来回一趟要穿过80里的大黑山原始森林。旱季,背着大米上路,衣服和书包被汗水浸透,可以拧出水来;雨季,路面泥泞湿滑,深一脚浅一脚,汗水、雨水、泪水混合的咸味,伴随他的高中生涯……
(右为少年时的苏义生,左为其堂弟)
每一次翻越,苏义生都咬牙挺过,更加坚定走出大山的决心。
他所有的努力,都源于那座大山。
每每学习遇到挫折,他就想起爬山的艰辛、想起含辛茹苦的父母、想起因他辍学的弟弟,就会百折不挠,不知疲倦地学习。
穷人的孩子不怕苦,他每天凌晨5点起床,靠嚼着生姜片醒脑。书越翻越厚,笔记越来越密,休息越来越少……真可谓“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整个高中阶段,就是凭着这股子不服输的韧劲,以优异成绩争取到了保送上大专的机会。
知道这个消息后,苏义生第一次看到倔强的父亲哭得像个孩子,母亲眼含热泪,笑着说:“儿子,你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没有给老苏家丢脸,为妈争气了……”
专科期间,他参加了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自学本科考试;毕业前,他拿到了所有单科的合格证。22岁时,他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这是建校以来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学生。身高178公分,体重熬瘦到58公斤,他觉得拼得值。
2000年7月,他被分配到楚雄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中学任教。校长看了他的简历后,破例安排他到高中部任教,当那一届艺术班的班主任。
此时,很多老教师都为他捏了一把汗;23岁的他,又何尝不曾感到压力。
压力之下,他每天伏案备课,更加用功……
人生总有起落,精神终可传承。
他是大山的儿子,大山造就了他坚毅向上的性格,他常常在课堂上给孩子们讲述自己“丑小鸭”蜕变的故事……那一届高考成绩单出来后,他所教的班级破天荒地出了学校历史上第一个清华大学的学生。
这个世界上,总有一种精神让人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力量让人奋勇向前。
此后5年,他年年都带毕业班,每天都忙于教学和管理。一分辛苦一分甜,每年都有100名以上的学生考上大学,还连续打破了学校多项教育记录……
时光清浅 温婉如水
执教8年,苏义生收获了孩子们一张张大学录取通知书,收获了家长们幸福的笑容,收获了学校的认可和赞许,还收获了“楚雄州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人到中年,他拥有一个令人羡慕的温馨小家,妻子贤惠,孩子可爱。
事业小成,生活安逸,可偏偏这个时候,苏义生又萌生了一个“怪异”的想法——考研。
一石激起千层浪。
一时间,各种反对的声音将他包裹起来;而且,一旦读全日制的研究生,就意味着要放弃教师这个铁饭碗……
但是,他还是义无反顾地报考了云南师范大学全日制的硕士研究生;同时,全力带领全年级师生备战高考。
那一年,学生高考成绩出来了,如数完成了学校下达的指标,还有1名学生成为云南省艺术高考状元。直到此时,他才把4个多月前寄来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与全年级师生共同分享……
陌上花开 杨柳依依
2008年9月5日,他走进云南师范大学,师从著名语言学专家曹晓宏、骆小所两位先生,主攻文化语言学。
食一碗人间烟火,饮几杯人生起落。
他把学业的压力、“失业”的挑战、初为人父的喜悦、父母的期盼,默默压在心底。
唐窦皋《述书赋》云:“君于弃瑕以拔材,壮士断腕以全质。”
因此,他只能背水一战,将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他的内心既欣喜,又抓狂。
欣喜的是,他“逆袭”了一把。抓狂的是,他已经由“优秀教师”变成了“差生”——当年文学院录取的学生里成绩排名倒数第一;由于舍友们都比他小,都称呼他“苏老师”,这多少让他有点尴尬。
他知道要改变自己“差生”身份,唯有“书山”可救……
人间三千事,淡然一笑间。
读研第一年,他参加了研究生学位外语考试。
对他来说,外语真是“小孩子喝烧酒——够呛”。舍友们都有英语四、六级的底子;他外语入学考试的成绩,仅超过了最低控制线2分。入学的所有闲暇,都是在背单词、练听力、刷真题中度过的,连梦里都在背……
自卑、焦虑充斥着他的研一生活;终于熬到学位外语考试,铃声响毕,一脸茫然;成绩查询时,他胆怯了。
“怕什么,我帮你查。”妻子鼓励地说道。
“哎——总算是过关了,成绩还不错。”那一刻,他一下子从沙发上“弹”起来,将妻子紧紧抱在怀里。
那次学位外语考试,他是两间宿舍14个“哥们儿”中唯一过关的。这对他触动很大,他感到只要足够努力,就没有不可逆袭的人生。
秘境所至 世界为开
从此,苏义生在学习上更拼了。
无论风雨,他总是6点准时起床,上学路上,经常是一个人孤零零的身影,宿舍、操场、食堂、教室、图书馆,“五点一线”成了他生活的全部。早上7点,准时进入图书馆,心无旁骛地翻阅典籍,如饥似渴地汲取养分;直到晚上11点,在管理员再三催促才离开。
愿你被青春温柔相待过,愿你一腔孤勇没被辜负过。
图书馆有个背对门口的桌子,因为冬天开门关门频繁,这个位子就成了“风口”,大家都不愿意坐。苏义生在这个座位上“享受”了622天。连守图书馆的大爷都感慨地说:“我来这里很多年了,也看到过很多认真的学生,但还没看到过像你这样刻苦的……”
所有光鲜的背后,都是苦行僧般的自律。
那段时间,他每天深夜返回宿舍,生怕影响舍友,总是小心翼翼地打开台灯,继续遨游到子夜时分,甚至更晚,每天只有5小时休息的时间。
自律的人,大多拥有高效的时间规划力,高效利用每一天的时间,让每一个时辰都有交代。
尘梦间,一杯茶……
其实,从读研开始,苏义生又萌生了更大的“凌云之志”。他心想,8年从教,重回象牙塔,为何不再搏一把,提前攻博呢?
他知道,想要“逆袭”人生,最重要就是心甘情愿地接受千锤百炼。
几经对比,他想考复旦大学,害怕被笑“老鹰想吃天鹅肉”,所以从不敢和旁人提起。他选择的博导是中国修辞学会会长、复旦中文系最年轻的教授吴礼权先生。
星光不问赶路人。比你优秀的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比你优秀的人比你更努力。
从此,他过上了“炼狱般”的学习生活:“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岁月流逝,淡了一季温暖;红尘落寞,碎了一世柔情。
考博那一年的春节,他第一次接来父母,在城里过年,和孩子一起腻了几天。但就连大年三十深夜,他还在陪伴着GRE……
清清浅浅人生路,栉风沐雨砥砺行。
622天,他实现了从中学老师到硕士、博士的“完美逆袭”。
2010年7月,命运再次垂青了这个倔强的彝族汉子。他从众多国内顶尖985高校的“考友”中胜出,开始了新一轮的“书山有路”……(文/张密 图/吴敏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