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市平坝镇自古是茶马古道驿站,有“商贾云集”的历史底蕴,并以最早进行人工培育和成功种植三七的历史而被誉为“中国三七古镇”。2013年被评为云南省历史文化名镇,2019年2月21日被评为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镇。
穿梭时光,梦回古镇。
千年历史沧桑,浓郁土司文化和明朝兵屯文化孕育的平坝,以其灵秀的多元文化风貌,独特的人文景观,质朴的民俗风情,展示了一幅诗画般的乡土景象。青石板的街道,磨平岁月如歌,梦回在历史兴旺的古镇。商贾云集,马帮铃脆,谁管兴衰;土司城败,满街百姓,换个活法……
药王:老君山里的长寿村
如今的平坝古镇,仍然保持着古老的风采。石板小路、木质老房,临街的铺面在出售着平坝特色食品:荞酥、臭豆腐、豌豆粉……家家窗户里飘出的饭香和欢声笑语。
岁月静好,让我们明白,时空已经无法扭转。
三七以一苗草药,铸就了它在中国民族医药中不可撼动的位置。同样,文山一带也多奇人异事,尤其多研究三七疗效的长者。
当地的长寿老人任怀祥,是当地家喻户晓的“药王”。
12岁开始随父行医的他,用几十年的时间走遍了平坝所处的老君山脉,将许多野生药物系统地进行了摸底与种植。
平坝镇海拔在1800米左右,北回归线刚好从镇中心穿过。这样的奇妙组合,由于同时满足低纬度、高海拔以及光照、湿度、温度、土壤酸碱度等一系列苛刻条件,成为世界上最适合于种田七的地方,也最早拥有了人工种植田七的痕迹。
任怀祥精通民族医药,大量继承家传秘方,对天然民族药的研究有较深造诣;在科研上取得了多项成果——其研究创新的“循环康”治心脑血管病,获国家金质奖及98国际药铜牌奖、99国际金盾奖,为发展弘扬传统的中医和民族民间医药,作出了较大贡献。
2009年,从文山州卫生学校退休后,任怀祥创办了文山州传统民族医药科学技术研究所,从此悉心研究文山三七和民族医药。2016年,已经78岁高龄的任怀祥,还专门去文山市落水硐的苗族村寨,拜访年过百岁的老寿星。在这个苗族寨子里,450名群众中就有3个百岁老寿星。
按照联合国公布的:每百万人口中,有百岁寿星75人,即可划为长寿地区。按此计算,文山的这片区域里,每10万人中就有666个老寿星了,远远超过联合国认定的长寿地区的标准。
老君山有原始森林36万亩,哺育着50余万人口的饮水源头——盘龙河源头。落水硐就位于老君山自然保护区内。
在这里,当年已经107岁的项文龙,105岁的项有寿和他103岁的老伴陶发秀,均介绍了他们的长寿秘诀。原来,老君山是一座名副其实的药王山,山中生长着多种名贵药材,尤其是特有的野三七,60多年前在老君山上还随处可见。
小时候,他们就见村里的老人,将野三七挖来晒干,打成粉。不管刀伤枪伤,流血不止,把生三七粉洒在伤口上,血流即止;久咳不已,吃上两小勺生三七粉,也就不咳了;妇女血亏,用三七粉炖猪肉,吃上10多次就能调养好。项有寿老人每天起床后,用两个鸡蛋加上两小勺三七粉,加上红糖煮着吃。
目前,老君山已经发现的中草药有800余种。
任怀祥在老君山里有个400多亩的“百草园”。过江龙、杜仲、重楼、姜黄、海芋、迭水观音、地涌金、土知母……种植着老君山里有最具代表性的200余种中草药,其中濒危品种达到了100多种。而这里所有的草药,都是任怀祥从老君山中发现并移栽至此的。
而今年,任怀祥老人业已95岁高龄,依然关注着三七和民族医药的发展。
任怀祥表示,相比经济效益,他更看重的是保护一方神奇的资源;守护老君山丰富的药材资源,造福后世子孙。
传承:让三七服务大健康
神秘的三七古镇,既有任怀祥这样九旬老人在悉心关注着三七和民族医药的发展;也有源源不断的后来人,也在民族医药的开发保护和大健康产业之路上接踵前行——
漫步时间回廊,岁月如沙。
1963年,张云生出生于云南省文山州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1983年,20岁的张云生从云南省财经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云南省铳卡三七药材场(云南省砚山监狱)从事财务工作。1991年,被任命为下属药厂厂长。
1995年,时年32岁的张云生,就已经被提拔为云南砚山监狱副监狱长(副处级)。在被提拔前,他已先后荣获云南省监狱管理系统“十大杰出青年”和全国农业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那时,由于工作关系,他与国内研究三七的泰斗级权威专家——文山三七研究所第一任所长、国内首部三七专著《云南三七》作者董弗兆先生成了同事。此后的工作中,张云生及其团队成员成为董弗兆先生的得意门生。
随后,他又结识了国内专事研究三七的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杨崇仁等专家学者,专业素养进一步得到提升,对开发三七精细产品更加痴迷……
在研究开发三七精细产品过程中,他还与多位日本汉方药学家交流,开启了他对中药的崭新认知。
时光清浅,温婉如水。
后来,张云生看到了日本医药学家冈田研吉先生的专著《田七人参健康法》。书中对三七能够净化血液、消除疾病根源的理论,让张云生对三七开发及应用价值有了更深刻认识。
尘梦间,一杯茶……
随着对三七功效的了解深入,他胸中也酝酿着一个更大的计划——一个用三七产品造福更多人的宏伟目标。
年少时,他知道种植三七可以吃饱饭、但读书优秀却可以把饭吃得更好的道理,所以选择去读书。
学成后,他已经可以把饭吃得很好时,却接触到三七的真正功效,是可以让人吃跑疾病、吃出健康、吃出长寿时;他的无限注意力,又开始重新盯紧了身边随处可见的“七叶一枝花”。
于是,经过多年实验与探索,他终于找到了破解三七农残和重金属的办法:通过科学萃取,有效去除三七中的农残和重金属;只保留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病特有的功效成分,使之达到食品级安全标准。这样,不但可以长期服用,还可被人体高效吸收。
有了格局,思维跟得上,才能越走越顺……
2019年11月,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出口博览会在上海举行,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多名政商学界和国际组织代表参加;金七药业及其产品“鲜三七口服液”应邀参展,三七产品终于站在了世界的舞台上。
“我的人生梦想,就是用一生时间,将文山三七打造成世界品牌,真正造福于人类健康。”
在追求梦想的路上,张云生和团队一直踔厉奋发,笃行不怠。
痕迹:传承600年的气息
走在坪坝镇的老街上,想象着当年人声鼎沸的气息。
现今的平坝镇,仍然保持着古老的风采。木质的老房子前,有的人家挂着金黄的包谷,有的晾晒着腌肉,临街的铺面在出售平坝镇特色食品:臭豆腐、豌豆粉……尝一口,润进心口。
中午时分,老人们在家门前忙活,嗅到家家窗户里飘出的饭香……
站在平坝古街12米宽的古街道上,看着街道两边连绵的古民居,我们已经无法扭转时空,去回溯数百年前这条街道上的繁华和沧桑了。
但是,一缕传承了数百年的气息,却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
“高氏荞酥,尽管延续了几百年、数代传人,还是一样地让人心醉啊。”
刚从田里回来的群众,脚上还沾满了泥巴。闻到那缕诱人的气息,一双泥巴鞋子就不由自主地拐入了路边一家古民居。
转入民居,一股甜酥味扑鼻而来,几位村里的阿姨在包装着刚烤制出来的荞酥。屋角的案子上,其他群众在将发开了的荞面捏成小饼;随后,这些小饼就被抬到最里面的烘烤间,用木炭火平稳的烤制。
高氏荞酥的传人高明娇介绍,我们的荞酥工艺都是从祖辈流传下来的,大概200多年了。因为我们的荞酥添加了白糖、蜂蜜、玫瑰、芝麻,加上用木炭火烤制,所以一直深受喜爱,荞酥产品远销文山、蒙自、昆明。
“现在,每天要做四五百斤荞面的荞酥,每周都要连续做两三天,每次都要一二十个工人来做。”高明娇介绍。
捏开一块香酥的荞酥,放一点在舌尖上,松软酥香,回味悠长。或许,数百年前这栋故居的门前,每天也都挤满了闻香而来的食客……
平坝村群众以种植三七、生姜、烤烟、半夏为主。很多三七种植大户,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在砚山、建水、丘北、麻栗坡、广南、丽江等地,都有平坝人在租地种植三七。上千亩和超过千亩的种植大户屡见不鲜,身价超亿元的大户也是比比皆是。
平坝镇居住着汉族、壮族、苗族、彝族、瑶族、傣族、回族、蒙古族等8个民族,少数民族群众占总人口的24%。
全镇以最早进行人工培育和成功种植三七的历史,而被誉为“中国三七古镇”;以土地肥沃、植被丰茂、气候宜人而被称为文山市“生态大镇”;以文化遗存(可移动的和不可移动的、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较多而被誉为典型的“文化古镇”。
而建设平坝历史文化名镇,已成为文山州打造“特色文化乡镇”工程之首。
平坝街上的四合院,与北京的四合院有着明显的区别。面街房屋多为二滴水,一方面可以遮风避雨,一方面多出来一个走廊,自家的走廊就是自己的小市场。家家户户都在对外的窗台下设置了柜台、商铺。打开大门,就可以廊为市;打开窗子,即可以窗为街。
如今,平坝镇上那些古老的三七商号,还保留着临窗设置的柜台。
虽然这些柜台、店铺、古街前,已经没有了数百年前的繁华;但是三七还在、古街还在。历史的烟云和辉煌,还在一代代烙印在平坝人的心里。(完)(文图/张密 余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