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名乡:爱上你的左脚脚 恋着你的烟火火
牟定县彝和园广场,身着民族盛装的彝家阿哥,用棕榈叶编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蜻蜓、蝴蝶;彝家阿妹指尖生花,绣出一幅幅精美绝伦的彝绣作品……牟定匠人们拿出了看家绝活,引得过往游客竞相参与到非遗作品制作中。通过这些展示,让非遗文化“活”起来、“潮”起来、“火起来”。
近年来,牟定县创新非遗传承保护方式,开展线上线下多彩活动。让非遗文化“跳出”橱窗,以全新的形式焕发生命力,让人们“触手可及”、“手手相传”。
牟定在城区彝和园打造饮食文化一条街、彝族饰品一条街、乳腐一条街,全面激活“吃穿住行游购娱”元素,提升非遗生活气息和文化品位,吸引八方游客前来体验;成立左脚舞文化研究会、左脚舞艺术协会,发展非遗传承保护团队56个,代表性传承人146人;举办民族歌、舞、乐、技等非遗培训,带动发展民间业余文艺队217支。
同时,把非遗文化“手把手”带进校园,让非遗文化“活态”薪火相传。抓住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正月十五赶猫街、三月会等节日,举办非遗展演、民俗表演、网络直播等交流活动,以“左脚歌舞”为首的非遗文化“活态”传承,走进寻常百姓生活。
牟定工匠:立志成才 建设家乡
“三月二十八日,就城外南郊东岳庙赶市,四方远近商贾汉彝辐辏,买卖农器货物。至四月初二日方散。”这是康熙四十一年修的《定远县志》中,关于“三月会”的来源中,最早被记载在书籍中的官方的一种说法,现如今也被大部分学者认可、并出现在各类书籍中,作为“三月会”来源地佐证。
牟定“三月会”包含着众多的民族因素,经过时间的洗礼与历史的选择,才成为今天的模样。
“三月街子两头赶,阿哥阿妹跳脚来”,这是对“三月会”最形象的描述。
小时候,孙宗权跟着大人去赶“三月会”,“热闹开心”是那时候留在记忆深处的一个词汇。
会场设在宽阔的街道上,各种东西琳琅满目。有彝族的刺绣、各类服装、也有当地特色食物,外县的新奇小吃。此外,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草编品、蔑制品、天台羊泉腐乳,詹官屯的铁制品和白塔的铜制品……
风吹过树梢,碎落一地的花瓣,成为季节里的残痕。
那时候,他跟着父亲孙连凤走到非遗展区,就停下了。父亲从背上卸下来一捆用清水泡软的棕榈叶子,支起来一个简易的小桌子,坐在小凳子上,就开始忙着捣鼓他的那些树叶子了。那时候,他没耐心帮父亲收拾这些东西,就到处跑着去“三月会”上看热闹了。
大抵你我都是俗人,爱极了这烟火人生。
等他玩累了跑回来,看见父亲的小桌前挤满了人,桌子上已经摆了不少父亲用棕榈叶子编织出来的虫虫鸟鸟,惹得一帮孩子看稀奇。坐下来,他就帮着父亲捋顺棕榈叶子,将泡软的叶子撕成父亲需要得很细很细的条……
所以,草编这门家传的手艺,到他这里已经是第三代了。从父亲原来编织一些简单的小动物,到现在凡是看到的,皆可“一草编之”。包括父亲之前从来不编的一些花瓶等器皿,现在也随着他的手指舞动,一件件精美地出现在大家眼前。
“当然,这些草编工艺品,如果想保存的时间久远点,还可以喷上一些清漆。”
当然,这句话他也不是逢人就说。对一些外地人、很稀罕他的手工艺品时,他才会免费送给人家这个诀窍和建议。
也当然,来买他的这些草编的蛐蛐蝈蝈的人里,有些小孩子买去图个稀罕,三两天后就不知道将东西丢哪里了,也根本用不到这个草编工艺品的保存技巧。
当年,父亲就是因为看上了草编工艺相对简单。谋生时随便背着一捆叶子,到哪里就地一坐,手指头动动,编一些花鸟虫鱼,就能赚钱糊口,算是一门很好的“糊口手艺”。因此,父亲当年才从爷爷那里继承了这门手艺。
站在属于自己的高度,看自己该看的风景。
到他这一代,虽然不靠这门手艺谋生了,但现在草编工艺被列入非遗,他也已经是州级非遗传承人了。所以,他要好好琢磨着,看除了当年从父亲那里学来的东西外,还能再编织点啥稀罕的物件来……
人才振兴:源头储备 活力激发
伴随着热闹的“三月会”的节奏,夜晚降临。
彝和园三月风情街牟定民族刺绣文创产品展示中心里,依然灯火通明;选购民族刺绣文创产品者,依然络绎不绝;牟定县青年民族刺绣创新协会副会长张建勋,也依然忙碌地介绍着一件件文创产品的特点和创意……
“富含生活气息,融合民族和时尚元素。”
近年来,牟定彝族民间刺绣在一大批具有民族情怀的年轻人带动下,顺应潮流,吐故纳新,用活“文创”概念,推出了一系列既精美又贴近生活的时尚刺绣产品,受到年轻人的青睐。使得指尖上的非遗技艺,在传承中得以保护,在创新中得以发展。
“传统的彝族民间刺绣,蕴含着老祖辈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文化和精神内涵,希望通过我们青年一代的创新改良,让更多年轻人喜欢上彝族民间刺绣,让彝族民间刺绣在年轻人的使用中得以传承和发展。”
让年轻人喜欢上彝族民间刺绣,一直是牟定县青年彝绣协会会长金瑞瑞的追求目标。
2016年1月,牟定县青年彝绣协会成立,金瑞瑞、张建勋、李春花、普明惠等一大批具有彝族民间刺绣传承保护与创新意识的年轻人加入协会,让彝族民间刺绣创新思潮在传统穿针走线中,开起朵朵向阳之花。
张建勋等青年彝族民间刺绣从业者们,支持绣娘在传统刺绣产品原型上进行用料、工艺及配色的提升和创新,走出了一条低调奢华有内涵的新路子。让彝族民间刺绣从复古走向文艺,从传统走向新潮,更符合年轻人的审美观念和购物体验。
在政府部门指导下,牟定县以“协会+公司+会员”的方式,建立了彝族民间刺绣产业及产品定价标准。同时,宣传、民族宗教、妇联、共青团等多部门,不断激励彝族民间刺绣的传承和发展工作。
张建勋说:“文创新产品的推出,和牟定县委、县政府的支持是分不开的。我们会一如既往地努力,也希望各级政府重视关心彝族民间刺绣的创新发展。”
择一城,终一事。
这句话,用在张建勋身上非常合适。尽管道阻且长,但他有信心继续走下去。
近年来,随着刺绣技术的不断传承发扬,不少民间绣娘开设绣品店,民间刺绣从传统的家庭作坊走向市场。全县专业经营刺绣艺人200多人,掌握刺绣技艺的民间艺人8700多人。产品从原有的传统服饰,发展到鞋帽、车内饰品、宾馆酒店用品、框画饰品、工艺礼品等30多个品类的上百个产品。
善艺伐古,善术无极。
千百年来,坚韧崇技的牟定工匠以一己之艺,撑起一家营生,撑起文明赓续,撑起商脉传承,也撑起了一方人设的底色。
《牟定彝绣》纪录片里,这样讲述与故乡的再次相遇——对于更多的人来说,故乡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地点,而是一个抽象的符号。从饮食文化、风土人情和文化氛围,都深深地影响着每个有着故土情怀的人。
牟定彝绣,不仅记录着灿烂的彝族文化,更是记录着刺绣背后的那些绣娘们的专注与努力。
或许这便是热爱,便是激情。也许不惊天动地,也不可歌可泣。但每个人都在努力地过好自己热爱的生活。
普琼翠是牟定一位普通的绣娘,在牟定,这样的绣娘还有数千位,每个绣娘都有自己独特的绝技和花样。
不受地域的限制,不与经济利益相关;做出优质的绣品,才是绣娘们专注的目标。
我们也忽然意识到,在这个小城里,在这些小山村里,都有无数的人——在认真地做着一件自己喜欢的事。
不论是用传统还是新潮的形式。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能静下心来一针一线绣一朵花,做一双鞋的人,或许越来越少了。
工匠名乡:五匠培养 弘扬正气
牟定自古工匠众多、百匠俱全、英才辈出。牟定因匠而兴、因匠而富、因匠而名,积淀形成了“立志成才、建设家乡”的牟定工匠精神,是“勤学勤劳、创业创造”牟定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立足牟定工匠众多、人才富集的人力资源优势,牟定县加快建设“工匠名乡”。
传承弘扬好牟定工匠精神,抓好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和农村实用技术人才这“五支人才队伍”的教育培养和管理使用,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全民建县、创业创造、富民强县”的良好局面。
牟定县获评“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科技示范县”授牌仪式现场
在掀起新一轮大改革、大开放、大发展的热潮中,牟定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招商是第一要事”的工作理念,牢固树立“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效率意识,大力推行项目工作法、一线工作法、典型引路法。
工作中,全面提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以作风革命、效能革命为抓手,矢志不渝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坚持引资、引技、引智并重,合力提升工匠名乡建设水平;强化政策集成和制度创新,全力让优秀企业家和各类市场主体,在牟定大地多起来、活起来、大起来、强起来。
同时,固定每月10日、20日、30日为“招商工作日”。举全县之力,促进一批主题突出、质量优良、前景广阔的重大项目签约落地、建设达产。
在招商工作和打造“工匠名乡”工作中,牟定县重点支持绿色高效农业产业项目落地发展,打造乡村振兴牟定模式;重点支持冶金矿产产业园落地发展,将牟定建设成为云南稀贵金属新材料产业发展重要基地,全力打造滇中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带。
另外,重点支持仓储物流产业项目落地发展,将牟定打造为服务滇中、面向全国的综合服务型物流中心;重点支持文化旅游康养产业项目落地发展,把牟定打造成为云南民族文化旅游体验目的地,云南城旅融合康养产业发展示范区。
近年来,牟定县委、县政府聚心聚力,善作善成,为楚雄州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贡献牟定力量。
怀梦者,方能远航;知行者,大道有为。全面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幸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牟定,蓝图鼓舞人心,使命催人奋进。
未来,牟定各族人民将继续实干笃行,踔厉奋进,以“工匠名乡”的精益创新,躬耕锦绣家园,合力掀起“全民建县”的新热潮;以左脚舞之乡的似火热情,广迎天下宾朋,携手舞出共同富裕的新天地。(未完待续)(文/张密 张议华 毕琼 图/牟定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