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谭碧波回到了故乡云南,组织上安排他到云南省文联任副秘书长,不久改任秘书长。他和文联筹委会副主任陆万美一起,在百废待兴、文艺界更是一派荒芜的云南创建了省文联。
著名作家彭荆风至今还记得,当时的陆万美和谭碧波可谓是受命于危难之中,没有房子,人手更缺,一切都得白手起家,但他们硬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广泛团结了一大批云南的文艺界人士,为以后云南文艺走向繁荣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1950年,中央访问团到云南考察,发现云南少数民族众多,而且分处各不相同的社会历史形态,是研究民族学、历史学很丰富的材料。访问团回到北京以后,向中央做了汇报,希望赶紧抢救;得到中央同意后,全国人大民委开始着手准备民族调查。
中年:中国影视人类学首创者之一
1956年,大规模的少数民族调查全面启动,谭碧波担任一个组的组长。云南的民族大调查分3批进行,1956年至1957年上半年第一批,主要针对当时社会形态比较原始的佤族、景颇族、独龙族进行调查;第二批是在1957年下半年至1958年上半年,对拉祜族、哈尼族、彝族、傣族、壮族等较大的民族进行了调查;1958年之后,还陆续针对其他的民族进行了调查,涉及到傈僳族、怒族、纳西族、白族、德昂族等。
“最大规模的调查是在1958年前后的第二批,当时北京派来了好多专家和学生;云南从各个岗位抽调、借调人员组成了两三百人的队伍。”
谭碧波回忆说,民族工作队的任务就是做好事,交朋友,要与少数民族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给他们送去盐巴、布匹、镰刀、斧头,为他们看病,给他们送药,教他们养家畜、耕地、使用农具。还在村寨里成立了卫生所,开办识字班,建学校……
“尊重他们的习俗也很重要。”谭碧波说,有次,我们到了一个寨子里,他们端来一大碗鱼油说:“你要是有诚意,就把这碗喝了。”谭碧波二话不说就喝了,一喝下去,肚子就难受得很,但是当地人很高兴地接纳了他们。
谭碧波说:“当时进寨子是要冒着极大的生命危险。有些寨子交通不便,地势险要,甚至有同志还被当时杀掉了。到了民族地区,不但要学习一些少数民族语言,还要适应当地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工作队办好了学校,孩子们今天去了,明天又不来了,老师再去挨家挨户背回来。连谁家有人去世,同志们都帮着抬。为了疏通与少数民族群众的关系,工作队克服了巨大困难,他们都是英雄!”
经过民族工作队的疏通交流,少数民族同胞了解到共产党确实与“旧汉人”不一样,这才敢打开寨门,迎接调查组。民族大调查结束后,云南省的民族工作者们撰写了不下2000万字的调查报告,许多人口较多的民族有了自己的民族史、民族志,一些人口较少的民族也有了民族史志合编。
那时,谭碧波还为摩梭人办了一件大好事。
当时,有的人听说了摩梭人实行的是群婚,认为太落后,“拖了社会主义的后腿”,就强迫摩梭人结婚,否则不分口粮。很多摩梭人没办法就假结婚,大家都怨声载道。“我去那里搞过调查,听说这件事就表示反对。后来他们当地人又来找我,我就把这事反映到了省里相关部门才得到解决,摩梭人不再被强迫结婚。”
对于那次民族大调查工作,谭碧波觉得还是有些遗憾。“我们拍片子用的设备比较落后,还没有录音设备,很多地方拍得不尽如人意。因为种种原因,有些珍贵的历史镜头没能保存下来。
此后,在这些调查报告的基础上,由谭碧波执笔,写了《边疆民族纪实》的脚本,这是第一个民族志电影脚本。后来这批总称为《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电影》的影片,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从1957年到1966年,10年时间里全国一共拍摄了15部民族志影片。第一批影片涉及云南的有3部,谭碧波负责组织拍片,撰写文学脚本,重点记录了新中国成立前那些民族的社会面貌。
当年带着那些沉重的设备跋山涉水终于拍摄完成的珍贵影片,如今影像虽已变得有些斑驳,但作为民族大调查的重要成果,它们至今为研究我国少数民族提供着重要的素材。几十年过去了,在学术界,这一批鲜为人知的电影被誉为“中国影视人类学的开山之作”。即便在国际上,这批影片也曾震惊了西方学术界。
老年:每天喝酥油茶坚持户外锻炼
25年前,年近八旬的谭碧波出版了一本回忆录——《峥嵘岁月》,以细腻、从容、率直的笔触回忆和记录了自己波澜壮阔的人生。当时的他可能也没有想到,25年后,当那本书已经书页发黄、几成孤本时,他依然身体康健、龙行虎步。
前几年,和他相濡以沫60多年的妻子走了。他们是刚刚解放时,谭碧波36岁那年经人介绍相识并结婚的。如今陪伴照料他日常生活的,是他的女儿;近期,因女儿工作繁忙,才请了个阿姨照顾老人。如今,已经103岁的碧波老人背不驼、眼不花,银白色的短发依然浓密,白色长髯潇洒胸前。除了一只耳朵听力不大好以外,他行动如常,日子过得简单而平静。
每天,他都要从居所的四楼走到翠湖边锻炼2小时,慢步走加上打拳舞剑练气功;回家不是写书法就是读书看报,生活很有规律。在饮食上,他偏爱家乡的酥油茶,每天早上都要喝,平时的饭量不多,但每天都要吃四餐,且要荤素搭配。
碧波老人从小身体就不太好,战争年代更是九死一生。在战火纷飞的日子里,很多次他都经历着生死一线的险境,曾经得过两次大兵。在没有任何医药甚至缺少粮食的情况下,都是凭着坚强的毅力和信念活了下来,直到最近几十年才算享受到了真正的好日子。
“那两次病得很严重,都到了要死要死的地步了。”谭碧波说,有次,野战医院的司务长看他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就喊炊事员送来两斤面粉给他调养身体。他说:“我现在最缺少得是一点肉或者一点油。”后来,炊事员给他找来拳头大小的一块羊油,他一点点冲水喝下去,逐渐感到身体稍微恢复了点。
再后来,他去找附近的老乡商量,用自己的一点口粮,去换老乡家的一只兔子,将兔子炖汤,一点点喝了。身体里有了点油气和荤腥,总算是慢慢挺过来了。
从那以后,他开始研究藏族人为啥要喝酥油茶。“藏族、哈萨克族和蒙古族人,都很少吃蔬菜,他们生活的地方蔬菜也少,主要吃牛羊肉、喝酥油茶。但他们的身体为什么那么好?”后来,他在退休后就自己调制酥油茶,坚持每天喝。
对此,很多医院的专家不理解,也不赞成,建议他少吃油脂性的食物。老人不服,曾和专家开展过一次辩论,最后专家也说服不了他。到后来,老人就我行我素,身体也一直很健康。
“真正的长寿之道,除了有规律的运动和饮食以外,最重要的还是心态,不自私、乐观、心胸开阔、容得下人受得了气、不争名夺利不计较得失。”这是老人的养生之道。(完)(文/张 密 陈亚南 图/朱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