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在短时间内占领了中国沿海地区,我国东南的重点茶区也相继沦陷,使得我国传统的出口产品——红茶断绝了货源。
为开辟新的出口茶货源基地,1938年秋,中茶公司冯绍裘先生一行到达迤西顺宁(即今凤庆)。在凤庆凤山茶园采摘了鲜叶十余斤,分别制成“一红一绿”两个茶样。
这个样品,正是滇红茶的鼻祖。
滇红试制成功后,1939年1月,顺宁实验茶厂破土动工,当年就生产了第一批专供出口的16.7吨滇红茶。同年在伦敦国际拍卖会上,云南滇红茶一亮相,即以1磅800便士的最高价创造了当时的茶叶拍卖最高纪录。从此,中国的“滇红”,与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的大叶种红茶并驾齐驱,令国际茶叶市场刮目相看。
因为全面抗战而中断多年的红茶出口,因为滇红的出现,再续前缘。由于专供出口,滇红茶换回了大量外汇,也为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
上世纪50年代,“滇红”主销前苏联,换回钢铁。那个年代,“一吨‘滇红’可换10吨钢铁”,可见“滇红”对国家建设贡献之大。
1958年,滇红金芽工夫红茶以磅500便士的高价拍卖而轰动伦敦茶市。1959年,滇红特级工夫茶被国家定为外事礼用茶,每年定点定量生产供应。从1939年开始,滇红茶90%专供出口,少部分为外事礼茶。一直到1985年,在保证出口任务的前提下,开辟国内市场。普通中国消费者从这时候,开始接触滇红茶。
198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到云南访问,当时省长和志强把滇红特级茶作为国礼赠予女王。这是滇红第一次进入皇室,得到女王宠爱。据说,女王将“滇红茶”置于玻璃器皿内作为观赏之物,视为珍品。
2014年,“滇红茶制作技艺”正式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而冯绍裘,也被后人尊称为机制茶之父、滇红创始人。
北纬24°33’50″,东经99°57’40°——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文笔塔。
凤庆又被称为蒲门,这里人杰地灵,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素有“滇西文献名邦”之美称,也是世界著名的“滇红”之乡。红龟山文笔塔,便是凤庆极具代表的古迹之一。
文笔塔,始建于清光绪10年(1884年)可以说是凤庆的大门。它百年如一日,静静地守望着来来往往的游子。既是凤庆著名景点之一,也是凤庆县的主要地标性建筑之一。
塔尖的三角形架上安放着铜铸宝鼎,宝鼎上插一钢鞭,像极了笔头。远远看去,文笔塔凌空拔地而起,犹如一支巨大的文笔挺立于大地之间。笔尖剑指苍穹,呼光唤影,孤高迷离,婷婷伟岸,彰显着一种笔破长空的非凡气度,彰显了古时“文官提笔安天下,武将挥戈定太平”的气势。
文笔塔在凤庆人的心目中不单是一座真实可触的古塔,更是凤庆人内心深处骄傲与优越感滋生的精神载体。
晨曦初起,暖阳绽放,照耀着文笔塔周围的青山绿水。一束光辉也洒在文笔塔下一个年轻人的脸上,他是凤庆滇红品牌“红冠号”的创办人栾亚辉。
此时,他转头,西北望。
西北望,有故乡;北方的平原腹地有他的父母兄长,有他的无限牵挂。
年关在即,作为一名党员,为响应国家抗疫需要,他选择原地过年。但他的思绪,却飞过千山万水,缠绕着故乡;那里,有他成长和蜕变的无限记忆——
之一:时光不老,沈醉一杯浓香
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间哉……”
栾布者,梁人也。始梁王彭越为家人时,尝与布游。穷困,赁佣于齐,为酒人保。数岁,彭越去之巨野中为盗,而布为人所略卖,为奴于燕。为其家主报仇,燕将臧荼举以为都尉。臧荼后为燕王,以布为将。及臧荼反,汉击燕,虏布。梁王彭越闻之,乃言上,请赎布以为梁大夫。使于齐未还,汉召彭越责以谋反夷三族。已而枭彭越头于洛阳下,诏曰:“有敢收视者,辄捕之。”布从齐还,奏事彭越头下,祠而哭之……
太史公曰:以项羽之气,而季布以勇显于楚,身屦军搴旗者数矣,可谓壮士。栾布哭彭越,趣汤如归者,彼诚知所处,不自重其死。虽往古烈士,何以加哉——司马迁《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彼时,季布重诺,栾布重义,一时无二。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北纬34°4′—36°2′,东经114°23′—115°48′——河南省周口市扶沟县吕潭乡,这里是著名抗日民族英雄吉鸿昌将军的故里。周口在历史上与朱仙镇、道口镇、社旗镇合称河南四大名镇,与河北张家口同为皮货集散地,并称“南北皮都”。
这里,也是栾亚辉的出生地。
吕潭乡栾坡村,一个很有历史渊源和典故的河南腹地的一个小村庄。
“族谱记载,自汉以后,栾氏后裔迁徙到山东兖州府定居;明成化2年(1466年),有一支族人迁到河南周口扶沟、鹿邑、太和、项城一带,聚集而居,才有了栾家坡这个地名。家谱和历史考证,河南和山东的栾氏始祖为:西汉燕相——栾布。排行到你这一代,是第86代玄孙。”
孩童时代,老人们就耳提面命地跟他念叨这些陈年旧事的历史人文。这些先人流传下来的“重诺重义”“慷慨助人”的做人原则,也耳濡目染地印在了小亚辉的脑海里。
他也知道,清末,曾祖父栾广冷擅长栾派形意拳,曾是大理广徳镖局的镖师。曾为大理永昌祥、复春和等商号,在滇西至四川的茶马古道上护镖。
解放战争时期,爷爷栾秀荣作过彭雪枫部下的新四军,参加过淮海战役;三爷爷栾秀成后来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解放后,爷爷担任扶沟县包屯公社第一任乡长兼乡武装部长。1964年响应国家号召“半耕半学”政策,同时也为了让更多孩子能读书,组织成立了扶沟县第一所农中——“栾坡农中”。
在他的影响下,栾亚辉的父亲栾玉德则成为村里的团支部书记和电影放映员,在宣传国家政策的同时,也为乡亲们的业余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
在家里,栾亚辉排行老三,他上面还有两个哥哥栾亚洲和栾亚鹏。6岁时,栾亚辉启蒙上学,从11岁到18岁时就开始利用周末和假期,到县城周边集市赶集摆摊卖菜。
8年时间里,他从没有秤杆高到可以骑着辆破旧的自行车,带着两个菜篓子到处卖菜。
时光跌跌撞撞,季节来来往往。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啊!这个小子,以后做生意肯定是一块好料……”一些乡亲,每次看到他赶集卖菜的身影,都忍不住夸上几句。
那时候,家里种了四分菜园子。
“一亩园,十亩田”,是北方农民对种菜人家的羡慕。
也确实,在家庭生活困难时,他菜篓子里的老三样:豆角、茄子、西红柿,就极大地改善了家庭的收入。
当时,河南腹地的种植模式,基本上是一年三季:一季瓜、一季菜、一季庄稼,播种冬小麦后还不忘套种点菠菜。这样入冬后既能满足家用,剩余还可以卖些零用钱。
栾亚辉(左一)15岁读初二时的照片
笑看风云淡,坐看云起时
等上初二时,因为天气逐渐干旱,所以附近村子里的乡亲们开始种棉花。种棉花费时费力不说,棉铃虫还特猖獗。每次放学后,母亲都给哥几个找几个瓶瓶,去地里捉虫子,回家数虫子、“领赏金”。
哥儿几个在棉花棵子里钻了半天,回家将几瓶子虫子交给母亲。再看自己手上,都被虫子染成绿色了,洗多少遍都洗不掉那绿色。以至于有阵时间,哥几个一看到母亲拿瓶子,掉头就跑。他们宁愿去干点力气活,也不愿满地捉虫子。
人生苦旅,是时间赐予每个人的一场修行。
2006年读高二时,栾亚辉用自己卖菜的钱5500元,给父亲买了重庆望江牌三轮摩托车,这也羡煞了村里的一帮大人和孩子们。以后再去卖菜时,父亲就可以骑着摩托车去卖菜了,而且三摩托车上还可以多带几筐子菜。
19岁那年,栾亚辉考上了信阳农业学院,主攻物流专业。上学那天,他脚上还穿着母亲做的布鞋。
在校三年,他当了三年的班长,做着三份家教,很多活动都积极参加,踊跃做志愿者。因为学习刻苦,还得到了5000元的国家奖励奖学金;毕业时获得毕业生最高荣誉——“2011届河南省省级优秀毕业生”。
毕业前,德邦物流来学校招生,他被选为储备干部。所以,才离开校门,他和女朋友许亚辉就准备去德邦物流云南公司报到。
2010年信阳第18届茶文化节,栾亚辉(左二)参加大学生青年自愿者
岁月流失,淡了一季温暖;红尘落寞,碎了一世柔情。
说起和女朋友许亚辉的相识,还有一段小插曲。
上大学时,他在报名时看到了许亚辉的名字。当时,心里还“咯噔”了一下:好不容易考上的大学,难道被冒名顶替了?等见到许亚辉时,他才知道这个姑娘的名字不但和他同名,而且就是同市邻县的姑娘。在校期间,为做公益两人相约着去校门口红十字会献血。结果信阳红十字会的医生看他们名字相同,戏言说,两个“亚辉”真是天生的缘分,她们谈恋爱准能成。
在毕业后坐火车去云南途中,都到湖南娄底站了,栾亚辉接到父亲的电话,劝他投奔在西藏的亲戚,说可以帮他安排工作。父亲的这个电话,打乱了两人的行程。
自幼就没违拗过父亲的栾亚辉,决定还是去西藏看一下。于是,他们买票回到郑州,栾亚辉帮着许亚辉在郑州的德克士,暂时找了份工作,商量好他先去看看情况。
食一碗人间烟火,饮几杯人生起落。
此后,他单人匹马到了西藏的拉萨,找到了亲戚。之后跟随工程队,辗转去了西藏的阿里地区去做工程测量。
大漠隔壁风,吹寒少年心
北纬29°40’40″~35°42’55″,东经78°23’40″~86°11’51″——西藏阿里地区。
公元843年左右,末代赞普达玛曾孙吉德尼玛衮逃至象雄,建立地方割据政权,称阿里王。阿里作为地名一词,由此出现。
阿里是喜马拉雅山脉、冈底斯山脉等山脉相聚的地方,被称之为“万山之祖”。同时,这里也是雅鲁藏布江、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故又称为“百川之源”。
这里,山峦连绵起伏,湖泊星罗棋布,原野辽远无际。但是,栾亚辉所在的工程队,却大多工作在海拔5600米的苍茫野外,严重的高原反应和没日没夜的隔壁大风,却吹得他雄心顿落。
有次,晚上收工,位于山坡上的基站工程车发动不着了,一帮人急的嘴角上火。在隔壁的冬夜,且不说沙漠大风的刮骨之寒,腹中无食的隐患更是人人惶恐。车子只要在这里停上一晚,车外温度能达到零下30度,连发动机的水箱都会结冰,别说在这里过夜了。
情急之下,一帮人试着从坡顶挂挡往下推车,总算是将工程车憋着了。等一群人乱滚带爬地在工程车上喘气时,那时的感受就是肺就要爆炸啦,挣这份钱真是在给阎王爷开玩笑!这时栾亚辉就在沉思:我大学学的物流专业,就这样白费了吗?我难道只能靠苦力挣钱?难道我就不能干点想干的事?
一周后,回到当地的措勤乡政府,车辆补给加油时,工程车要穿越一条三叉河港。大家对新路没经验,导致车辆连人一起陷入结冰的河流中,幸好车上人员没有生命危险。
后来,还是通过卫星电话联系到乡里的唯一一辆老式东风卡车,才算把工程车从河里拉上来。
经过二次生命的冒险,栾亚辉沉底想通了,跟工头拿了1000元,决定一定要离开这不毛之地,找寻属于自己的路。
由于阿里地区人烟稀少,和藏民语言不通,要拦车必须挥舞着一沓子粉红色的票子,过路车才可能停一下。
在等了五天六夜后,他才搭乘一辆油罐车回到拉萨。谢绝了亲戚的挽留,执意要回去;亲戚无奈,给了他2000元路费。
于是,他一路向南,回到郑州,见了许亚辉一面;把西藏藏民送的天珠,作为订婚信物送给她。之后,继续向南,终于抵达了四季如春的昆明。
愿你被青春温柔相待过,愿你一腔孤勇没被辜负。
物流界流传着一句话:“德邦物流是物流界的黄埔军校,要发展,进德邦。”
德邦物流设在云南的总部,当时在官渡区的中营村。虽然当时校招时他是德邦的储备干部,但毕竟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于是他重新参加了考试。
6小时里,经过11轮的残酷面试,103人只剩下2人。而栾亚辉,就是剩下的两人中的一个。
终于,栾亚辉回到了他的物流专业,工作问题也总算是解决了。之后,他才敢接许亚辉过来云南。
许亚辉是昆明火车站下车的,当她拖着行李箱,转了几路公交车来到当时栾亚辉上班的地方——经开区金光大道物流城。飞扬的尘土和简陋的民居,让她一阵失落,几乎要立马拎着箱子回去了。还是在栾亚辉的劝说下,才暂时留下。
之后,他们在世纪城附近的雨龙村,租了一间25平方的出租房,那是他们在昆明立足的“第一个窝”。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人间三千事,淡然一笑间。
此后,考虑到女孩子从事物流辛苦,于是栾亚辉就给许亚辉在雨龙村附近的圆通快递,找了个客服的工作,算是将她的工作安顿下来,自己依然去德邦物流打拼。
那时候,他们的小日子过得很艰苦。
因为许亚辉中午有休息时间,所以每天中午下班后,都在家做好午饭,步行两三公里给栾亚辉送饭。两人就在物流公司外地的绿化带上吃完饭,许亚辉再走着回去。
看着妻子的身影,栾亚辉很心疼。于是,狠狠心,花70元给妻子买了一辆二手变速车。那辆变速车,也是他们在昆明买的第一辆“车”。以后,许亚辉再来送饭时,就不用步行了。
10个月后,栾亚辉从德邦辞职,开设了一家圆通快递七彩云南分部,两个哥哥也从老家来云南给他帮忙。
此后的三年时间多时间里,他的事业逐渐起步。第一年和许亚辉结婚;2014年他们的女儿随他们快递一样来到了他们的身边,以快递箱为玩具,每天小眼睛里浮现着“两个亚辉”奔波忙碌的身影……
许亚辉在2014年买到了人生第一辆轿车
让他最心疼的,是妻子许亚辉在怀孕5个月后,因为店里人手不够用,还挺着大肚子,坚持用电动车给客户送货。等他回到店里,心疼地埋怨了一阵子,再不许她出去送货。
在昆明的几年里,他的事业逐渐起步。最辉煌时,有4个司机和26个员工,派单量也从最初的每天130件到后来的8000多件,日营业额也从刚开始的2000多元增加到10000多元……
在此期间,栾亚辉有了自己的很多个“第一”,成家立业,有了孩子、房子和票子。
2016年,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转折点。他和许亚辉商议后,毅然转掉了手头的快递业务,转而从事另一项改变他人生的事业——茶叶。(未完待续)(文图/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