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碗窑:泥土浴火重生 重启了远古的味蕾(下)

截取一段空间,还原制陶人悠远的历史传承。

就拿孙家来说,当年,孙姓祖人孙源以做土陶小件出名,产品有碗、碟、盆、盅、杯、瓯等。于明朝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从曲石碗窑坡搬迁到碗窑地基坡头后,带领五个儿子,主要做碗,才有了“孙家孙小瓯”的说法。

这个世界上,总有一种精神让人泪流满面,也总有一种力量让人奋勇向前。

2024020709254143

 

欲知大道 必先为史

当时的碗窑寨,也成为当时滇西最著名的土陶生产地。产出的陶器,远销滇西各地和邻近的缅甸。

乾隆年间,孙源第十一代孙孙铭奇带领他的三个儿子,在龙井窑承父业以制陶为生。

被窝以外的地方都叫远方,手臂触摸不到的地方都叫他乡……

即便身在他乡,孙氏一族依然砥砺着制陶手艺,并把这门手艺做到极致。

孙氏家谱记载,当年,他们已能用氧化铝做原料彩画土陶,制作的土陶产品多样,样式各异。因造型独特,销往各地,加大了碗窑土陶的影响力。

峰林常在,峡谷依旧。

2024020709254349

到了清末,孙正春和孙学云以做笔筒、茶壶、砚台和各种当时的创意产品(如双胞瓶、桶)等闻名。后人传言,孙学云在当时参加保山举办的土陶制作大赛时,还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后有孙治国承父业,成为孙姓中碗做的最好的土陶艺人。

至民国年间,孙氏后裔孙如信、孙治全、孙治云,以做土陶花瓶、香炉和灯台等闻名四方,现在民间还有人收藏他们的陶制品。

孙铭奇后人孙保顺,在建国后曾参与成立三联村综合厂,是厂里土陶生产线的主要负责人。他的手艺精湛,管理得当,不断发掘优秀的土陶艺人并带入综合厂。

之后,孙保顺又配合厂长引进外面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不断改进和开发土陶工艺,为综合厂的繁荣做出了重大贡献,是村里很敬重的老人。

人生总有起落,精神终可传承。

2024020709254481

他制作土陶60年,到现在还没有停止传承和发扬碗窑土陶的步伐。

数年前,孙宝顺及其长子孙成宗先后被被评为“土陶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如今,祖孙三代做陶,立志将碗窑土陶发扬光大,永远传承下去。

综合厂时期,孙氏家族中有孙如敏、孙治雄、孙治铭、孙治本、孙如怀、孙治国、孙如美等,都是三联村综合厂里较好的土陶艺人,多次获奖,为综合厂的繁荣做出过重大贡献。

2024020709254613

 

十年禅茶 一壶清心

“江南千条水,云贵万座山,五百年后看,云贵赛江南。”这是明朝开国功臣刘伯温的一首小诗。

现在的云贵,虽然还不能说赛过江南,但也不亚于江南多少了。中国有个“坐吃山空”的成语,但在云贵一代,是“坐吃山不空”,因为这里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这里,有着他们制陶的最好原料——火山泥。

火山泥,是时间和自然送给这些手艺人最好的礼物;也使他们代代居住于此,钻研此道,并成为一代匠人。

2024020709254761

阅历的广度、经历的厚度、沧桑的深度、悟性的高度,也决定着成熟的程度。

如今,坚守在碗窑的制陶艺人们,都坚守着祖先们的初心,用大自然赐予的泥巴,浴火重生,开启了人们最远古的味蕾。

熟悉的城市,陌生的雨……

活在一个快的时代,想喝上一口慢汤,确实是一件奢侈的事。

用陶罐来熬一罐喜欢喝的鸡汤,用陶碗一点点还原着食物最原始的味道,让味蕾在原始的器皿中慢慢绽放,就显得更奢侈了。

这,也是近年来陶制品越来越受欢迎的根本原因。

2024020709254882

平凡的泥土浴火重生,带给人类一件件烹调的神器。

在中国,陶器制作使用的历史,已经超过五千年。

时至如今,制陶艺人们有些已经改用电炉或者燃气炉,代替了古老的龙窑来烧纸陶器。相对来说,这些炉具能提高制陶的成品率。但是,孙成宗还是喜欢用龙窑来烧制陶器,喜欢品味祖先当年的烧制流程和工艺。

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人也更喜欢陶制的花瓶等艺术品。孙成宗的陶制品,也跟随着时代的需要,让泥土浴火重生,将一件件造型独特的工艺品烧制出来。

2024020709255093

孙成宗有两个儿子,一个在腾冲的非遗一条街开了店铺,售卖陶制品;也通过电商,将商品卖向全国。现在,不少游客也会上门来挑选喜欢的陶器,有些也会定制一些自己喜欢的陶器。

时间,不一定能证明许多东西,但一定会看透许多东西。

时至如今,土与火的结合幻化的神奇器皿,依然在滇西大地以至于全国,越来越受欢迎。

碗窑,一个你不得不来的地方。(完)(文/张密 图/@行者马健

 

 

 

(1)
上一篇 2024-02-08 10:41
下一篇 2024-02-08 10:4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