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儿子的帮忙,杨瑞凤的茶叶生意做得越来越好。
人在解决温暖问题后,才能够讲情怀。
“保山虽然有古茶园,也有最好的做茶技术,但因为交通不便,造成‘好酒也怕巷子深’的现象。如何让全国更多的人,品尝到家乡保山的茶叶呢?”
一段时间内,这个问题深深困扰着杨瑞凤。既然大家去不了保山,去不了茶叶的原产地参观、选购;那么,我们除了继续将保山粗制茶叶往外销售的同时,要将一些茶叶精品销往全国各地,让更多人品尝一杯好茶。
为此,有些年,杨瑞凤和儿子不停地在全国开设茶叶分店,不遗余力地推广家乡保山的茶叶。
哪有什么天生如此,只是我天天坚持而已。
十年禅茶 一壶清心
那些年,在中原、东北、内蒙等地,杨瑞凤陆续开设了一些店面。儿子刘静华也常年奔波在外,全国的一些大型展会,比如山东的第一届啤酒节,刘静华就背着茶叶袋子,一家家请参会的客商品尝云南茶叶。有时候,苦到背着茶叶、啃着冷馒头,脚都走肿了,在寒冷料峭的城市里,依然去一家家商店、超市销售茶叶,请别人品尝……
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容易”二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这句话,于杨瑞凤和刘静华母子来说,体会最深、也最入骨。
北方冬天的严寒,超出了南方人的认知,也不是南方孩子能理解的。
辍学后,刘静华虽然也去广东茶叶集散地的茶厂做过几年工,但却从来没有经历过北方的冬天。对他这个来自云南的“家乡宝”来说,总算知道了什么叫低头啃着冰冷的馒头时,一坨大鼻涕“顺流而下”的尴尬和苦闷。
浮云吹作雪,世味煮成茶。几年后,杨瑞凤开在省外的几个店,还是因为各种原因倒闭了。
“哪里的泥,还是打哪里的墙吧。”之后,杨瑞凤和刘静华撤掉了省外的茶店,在昆明康乐茶文化城“安家”。在多年的经营中,重新梳理着茶叶市场的起伏、发展脉络和制茶初心。
知所从何来,方明所去处。
此后,刘静华也“潜心修炼”。2005年,刘静华获得了云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颁发的茶艺师证书;2015年,获得了农业部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颁发的三级评茶员证书;2016年,获得了云南轻纺工程专业工程师评审委员会颁发的制茶工程师证书。
当才华撑不起想法时,就静下心来学习;当能力驾驭不了目标时,就沉下心来历练。
“采下鲜叶后,要根据天气来确定做的茶叶品类:如果明天暴晒就做晒青,如果阴转晴就做白茶,如果下雨就做生态红茶……”
再出山,刘静华已经不复当年的懵懂少年。也从此,他一头扎到深山里,寻找大山深处的古茶树,教当地茶农最纯正的制茶工艺,指导他们建立古茶树的自然生态屏障……
他学会了,在时光里,修一颗温暖的心……
时光不老 沉醉浓香
几年时间里,除了自家在保山隆阳的茶园,刘静华还跑遍了云南所有产茶的山头,寻找心心念念的古茶。终于,在一方净土,他找到了心仪的茶山——他心里的“世外桃源”。
北纬24°35’9″,东经100°4’53″,海拔2245米——临沧市凤庆县小湾镇锦绣村香竹箐村,“天下茶尊”就生长在这里。
这是一棵武王伐纣时期栽种的古茶树,树龄已经有3200多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栽培型茶树。
凤庆是茶的故乡,喝茶是凤庆人的生活方式。
中华诗词,至唐宋而天籁;中国茶叶,至滇红而至臻。
“天下茶尊”周围的大山里,依然有很多上古栽种的古茶园和古茶林。终于,刘静华在距离“天下茶尊”上百公里的大山里,找到了一片最原始的古茶园。从此扎根深山,带领茶农用正确的办法采茶、制茶、让茶树休养生息……
从贩茶到制茶,是刘静华人生轨迹的一个转折点;从送茶上门到上门求茶,也是他下半生的一个人生规划。
每次,寻找古茶的道路很曲折,甚至有生命危险。刘静华所要去的地方,都是深山密林,没有道路,只有雨水自然冲刷出来的沟壑和当地人踩出来的羊肠小道。在这里,摩托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而且还要有当地群众带路,不然就会迷失在无际的森林中。
有时候,摩托车在澜沧江岸边的山林峭壁中穿行,一个不小心,碾压得石块会很久之后才跌落江底。而摩托车近乎垂直地冲下山坡时带来的心悸,更是让他胆战心惊。
于今,笑看风云淡,坐看云起时,已经是刘静华在深山里的日常。树声满壑初秋到,山影一池泉洗清,是他现在细碎的生活片段。
老茶代表的是一段时光,珍藏的是一份岁月,品味的是生命的厚度。刘静华停下奔走的脚步,在宁静中寻找一杯好茶,一杯普罗大众都喝得起的好茶。
“有风吹过窗台,在静静地张望;有你划过心间,在默默地等待。想说一段动情的话,却抵不过一杯轻奢淡雅;想念一段深情过往,却抵不过一杯‘滇南情怀’……”
现在,刘静华的古茶系列有“滇南情怀”“云茶好”“释怀”“清茶醇”等。上面这两句话,就是他为“滇南情怀”命名时记录下的文字。
千年时光,只为一杯好茶。
刘静华,愿你被青春温柔相待过,愿你一腔孤勇没被辜负过。(完)(文图/张密 张议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