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魂”鲁国华:一碑萦怀 终生不解(三)

我们二十六种民族的代表,代表全普洱区各族同胞,慎重地于此举行了剽牛,喝了咒水,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此誓

(签名):召景哈(傣文)、喃巴独玛(傣文)、叭浩(傣文)、召贯(傣文)、独弄浩(傣文)、李扎圣(拉祜文)、左朝兴(拉祜文)、张翰臣、方有富、李老大(拉祜文)、李光保、马朝珍、李保、拉勐、陶小生、张石庵、李扎迫(拉祜文)、麻哈允(傣文)、魏文成、萧子生、赵布金、高寿康、白开福、朱正福、何德、龙云良、阿街(傣文)、李世祥、罗恒富、李学智、王开林、陶世文、张玉保、李万学、张绍兴、杜阿尼、黄阿独、的金(傣文)、叭弄浩(傣文)、刀焕贞(傣文)、昌恩泽、雷同、唐登岷、张钧、曾从信、方仲伯、谢芳草、李吉泰

——一块普通的石碑。这是1951年元旦,普洱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会议后一致决议设立的石碑。

——这块石碑,就是云南著名的民族团结誓词碑。

70年来,这块在云南民族团结工作中起到“压舱石”的石碑,依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围绕着这块碑,依然有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发生着……

2024020305221545

 

宁洱,取“安宁的普洱”之意。曾改为普洱县,因普洱山而得名。

商、周时,这里属产里地。秦朝属西南夷地。西汉为哀牢地……明洪武十六年(1383),改称普耳,万历年间改称普洱。

1950年11月,宁洱县政府驻地由宁洱迁往磨黑;1951年4月,宁洱县更名为普洱县;1955年6月,普洱县政府驻地从磨黑迁回宁洱。1985年6月,国务院批复:撤销普洱县,设立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

1947年出生的鲁国华,几岁时就在当时的宁洱县红场见过这块碑。当时,几岁的孩子,不知道这块碑的作用,经常和一帮孩童在石碑周围玩耍、嬉戏。

直到无数年后,他才知道了石碑的“前世今生”——石碑面世后,还是经历了几次迁徙。

1955年,宁洱县政府搬迁,这块石碑从磨黑随着迁徙回宁洱。当时,很多人不知道这块碑的故事,就摆在锅炉房里。那时候,县政府的各个部门,都要去锅炉房排队打开水。那块石碑就被横过来摆平,上面放满了等待接开水的各式暖瓶……

1983年后,这块碑被搬到了宁洱县文化宫,被摆在角落里。抬放间不经意,石碑还被磕掉了一个小角。

1985年,宁洱县更名为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这块石碑才逐渐引起大家重视,被放置在县政府的两棵大树中间……

2024020305215582

 

人不识我 迁徙流离

鲁国华的履历相对简单:1969年去西盟县勐梭乡教书,10年后调整到政府部门,又待了10年。之后的1988年,调回到宁洱县人事局,后来在民政局岗位上退休。

在鲁国华结束了在西盟县的20年工作、调回到宁洱县的1988年,正好是这块民族团结誓词碑跟随县政府迁徙回来的第3个年头。

当时,那块石碑就被安置在县政府大院的两棵大树之间。

每天,鲁国华都能透过办公室的窗子,望见大树中间的这块石碑。

每天下班后或者出来休息时,他都会到这块石碑前,打扫下落在石碑上的树叶,再仔细端详着碑文的内容。

那时候,已经到不惑之年的鲁国华,却对这块石碑产生了“疑惑”:这块石碑诞生的年代背景?它在云南民族团结中发挥的作用?现在碑上那些人还健在吗?他们的后人会分布在哪里……

正所谓,无心者无所谓,有心者有所累。

从此,他的生活就被这块石碑所扰动,而且一直萦绕了他40年。

用一季的守候,写满殷殷的期望,期望在一个轮回里,又是一树繁华的芬芳。

从此,他带着心里的疑问,一点点梳理着石碑的“前世今生”。

从此,他欲罢不能,足迹踏遍了云南,到处走访、调研,一点点累积着石碑承载的历史使命。

直到2000年12月16日,这块石碑才被正式安置在普洱中学后面、之前的中山公园——现在的宁洱县民族团结园,从此结束了多年的“流浪生涯”。

于碑来说,一切过往,皆为序章;对于人来说,心怀美好,必有远方。

2024020305215060

 

民族团结 共建边疆

解放时,普洱区辖宁洱、思茅、墨江、镇沅、景谷、景东、澜沧、沧源等15个县,境内居住着哈尼、拉祜、傣、佤、瑶、基诺、布朗等26个民族。

1950年8月,全区组织动员了各民族中有影响的人物35人和随团工作人员8人,于9月离开普洱赴北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周年的国庆观礼。

代表团抵达北京,备受欢迎,受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1950年12月26日,35名各族代表回到普洱(现今宁洱)。第二天,“思普区第一届民族兄弟代表大会”隆重召开。

大会整整开了一个星期,代表们商讨加强民族团结、共同建设边疆的大事。

佤族代表和拉祜族代表提出为了大家永远团结不变心,要举行剽牛、饮咒水,得到各民族代表的赞同,并提出在剽牛场立一块大石碑,写上誓言,刻上各族剽牛代表的名字。以后谁要闹不团结,就要他赔出石碑重的银子。

按佤族规矩,结盟发誓能否成功,关键要看剽牛的结果如何。

为尊重佤族习俗,经反复考虑,大会决定举行剽牛仪式。

剽牛仪式在1950年12月27日举行,宁洱县黉场汇集了成千上万名各民族群众。西盟佤族代表拉勐头人头包崭新的红布,手执雪亮的铁镖,口念咒语,又唱又跳,用力向水牛右肋剽去,一时牛倒左方,剽口朝上,是吉卦;牛头朝南,牛尾朝北,更是吉利。

拉勐头人高兴得又喊又跳,拍手在地上打滚说:“共产党毛主席领导定了,团结一定会搞好!我们要世世代代跟着共产党走!”全场顿时欢呼雀跃,“水!水!水!(傣语:好!好!好!)”、“猛!猛!猛!(佤语:好!好!好!)”的欢呼声此起彼伏。

随后,主席台上的党政军和各族代表,在红纸上用各民族文字签了名字。后来,“民族团结誓词”及签名按原样刻在石碑上,于1951年元旦立在县城红场。

这块“民族团结誓词碑”,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和“新中国民族工作第一碑”。

2024020305215310

 

民族团结 共建边疆

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已经成为云南全省上下的共识。近年来,云南全省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的要求,努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始建于1951年元旦,是云南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团结奋进的历史印刻。”

在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民族团结园内,就矗立着那块象征民族团结的历史丰碑。

一个执笔书写石碑故事的老人,正在讲述一段历史,将云南各民族团结进步的精神书写下来,世代传承。

岁月虽有痕,初心永不变。

鲁国华退休已经10年,而《碑魂》的整理和书写,在30年前就已已经开始了。

从当初在办公室里望着窗外石碑的“惑”,到要彻底“解惑”,以至到现在要将解惑后的“答案”告诉给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一代,是鲁国华写《碑魂》的原因。

他不想让时人和世人遗忘这块民族团结誓词碑,在云南的民族团结中发挥的作用。所以,他要将对石碑的诠释,用文字描述给后人。

没有一座高山不可逾越,没有一片汪洋不可飞渡,这就是我们不变的信念。

年近七旬的鲁国华,身体硬朗,思绪清晰。作为民族团结誓词碑史料专辑《碑魂》的编撰者,回忆起初写《碑魂》的日子,鲁国华说:“因为对民族团结誓词碑历史故事的着迷,和对历史人物的探寻热忱,那段书写生涯尤为值得回忆。”

1983年,鲁国华的《碑魂》编撰工作正式开始。

时间以同样的方式流经每个人,而每个人却以不同的方式度过时间。努力的结果,是所有美好的东西,都能和你相得益彰。

数十年如一日,整理、挖掘一切与这块民族团结丰碑紧密相连的事迹和人物,成了鲁国华的兴趣所在。

“我曾为找寻一位石碑上签名者奉郁清的资料,翻阅查遍了澜沧县档案馆和老干局的资料馆,历经10年,终于找到了他的日记资料和一些珍贵的合影照片。”

鲁国华尽力去还原每一个历史时刻,这些难得的文献资料推动了《碑魂》的编撰工作,也让书中的人物和事迹有据可依。

《碑魂》一书共17万字,收集珍贵照片65张。全书以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的历史故事、人物故事缓缓展开——一张张历史照片、一个个碑文上的人物,通过鲁国华的整理和书写记录了下来。

2024020305220151

光阴淡淡如流水,唯有诗情笔墨长。

“现在,我已经在写《碑魂》的下一部书《心语》,要把誓词碑上硕果仅存的几个人和他们后代的故事写出来,向更多人传递民族团结的力量。”

聊起和新郎官岩坤的渊源,鲁国华笑着说,民族团结一家亲。我们有着共同的爱好,都倾注于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算是亦师亦友的关系了。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愿他们的路越走越顺!(文/张密 张议华 余迷 图/杜星作 权入刚

 

 

(2)
上一篇 2024-02-03 23:22
下一篇 2024-02-03 23:2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