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昆明市官渡区官渡古镇;金刚塔前,锣鼓喧天,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居民。
“古渡新春•我家官渡有玩场”官渡街道第四届文化艺术节暨“我们的节日•春节”迎新春系列群众文化活动拉开序幕。本次活动的主办单位是官渡区委宣传部(官渡区文明办)、官渡区文化和旅游局、官渡街道党工委、官渡街道办事处、官渡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而作为协办单位的官渡社区、季官社区、艺术家园社区、龙马社区、中营社区,也安排了内容丰富的文艺节目。
在为期3天的活动中,游客和广大居民将一起体验非遗文化魅力、品尝官渡风味小吃;在提升官渡区文化旅游形象的同时,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推动文化事业发展。
千年古镇的前世今生
“多少行人此来往,马蹄踏破五更霜。”拓东城外,滇池东岸,商贾云集,是为交通要冲,古称“蜗洞”。宋代大理国时期,此地为滇池东岸的重要渡口,因为“官家渡口”,后名“官渡”。
古渡周围,历唐、宋、元、明、清诸代,逐渐形成“五山、六寺、七阁、八庙”等多处景观,还有上百间保存完好的“四合院一颗印式”民居。唐代的土主庙、宋代的法定寺、元代的妙湛寺东塔和明代的孔子楼、金刚塔等,彰显着古镇的悠远和沧桑。
古镇依水而驻,随着时光的冲刷,让官渡成为一座建在滇池边螺蛳壳上的古镇,保存着许多新石器时代贝丘文化遗址。这里文化积淀深厚,儒释道和本土多教共处,节庆庙会、宗教民俗、花灯歌舞、洞经音乐传承千年。悠远的茶马古道驿站,世代相传、风味独特的官渡小吃,使这里形成一个繁华集镇。
滇池波动,岁月如烟。烟波浩渺的时光里,这里逐渐凝聚出闻名于世的“官渡八景”——古渡渔灯、螺峰叠翠、云台月照、杏圃牧羊、凌云烟绕、滇南草坪、金刚夜话、笔写苍穹……
光,斑驳了流年,漏断疏影,往事重回首。
官渡街道的区域地形呈条状,最早这里为鱼米之乡,西部有螺壳堆积层,号螺峰,为新石器时代遗址。
蟹爬鲤跃河虾跳,麦翠禾青油菜黄——这句话,是当时官渡镇鱼米之乡的真实写照。
时序分明的十二时辰,把无涯的时间平分进滇池畔官渡群众琐碎的日子里,伴山伴水伴炊烟,有声有色有诗意。
那时候,靠近滇池的村落,渔民依然张网捕鱼,泛舟湖上。那时节,醒来明月,醉时清风,是小渔村的最惬意时光。
转眼间,当年悠然的农耕画卷,被高楼林立、路网纵横的新城代替。
转眼间,灯火渔烟已成过往,现代新城矗立眼前……
九转花街的历史沉淀
历史上的官渡,是滇池船舶往来的重要渡口,也是通往滇南交通要道上一个政治、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集镇,明清时就有“小云南”之称。
官渡街道从滇池岸边螺蛳壳堆积如山的渔村,到现在城市发展新中心;岁月的流逝中,这里沉淀成为古滇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不但有“官渡八景”,还留下了大量的“民间绝活”——非物质文化遗产。
官渡是非遗之乡,风云际会,人才辈出。
“‘彩嵌工艺画’主要分布在北方,20世纪90年代传入云南等地,传入后加上云南少数民族元素,色彩丰富,深得人们的喜爱。彩嵌工艺画发展至今已有500年的历史,起源于元朝古老京都,盛行于明朝景泰年间,在明清年间曾一度作为贡品,为皇家贵族所有……”
官渡街道第四届文化艺术节上,组织了15项非遗展。每个展位前,都围满了游客和居民。
掐丝珐琅的非遗传承人陈冰介绍,彩嵌工艺画是借鉴了传统的景泰蓝工艺中的掐丝、点蓝、抛光等工艺,但不再去烧制。“彩嵌工艺画”是用金属丝作为图案的轮廓,以各种天然彩石作为图案的颜色、各种风格的画面再配以精细的做工。在画面中加上夜光材料后,—幅画白天、夜晚可呈现两种不同的视觉效果。
在绞胎炻器制作技艺展位前,云南省陶艺大师、云南“绞胎炻器”创始人白忠贵,介绍着“绞胎炻器”项目的前世今生。他拥有“绞胎十三技”;于2017年首创“乐炻”文化、并成立“乐炻名器”工作室;是中国“乐炻电柴窑”烧制技艺创始人。该工艺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各项大奖,其代表性作品《三足鼎胜壶》获得国家级“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金奖”,获奖作品被云南省博物馆收藏。
“黑白谁能用入玄,千回生死体方圆,空门说得恒沙劫,应笑终年为一先.”唐代诗人张乔的《咏棋子赠弈僧》,将云南的“云子”描述得惟妙惟肖。
“云南围棋子的制作始于唐代、盛于明清,可考证的历史在五百年以上。在明、清时期,云南围棋子曾作为贡品进献到皇室,是举世公认的棋中圣品。”
云南云子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原云南围棋厂)销售部经理黎涛介绍,目前,企业已经成为集生产、文创、旅游、培训、举办品牌赛事为一体的产业公司,拥有的“云子”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云子”享有“国家生态原产地”“云南老字号”等称号。
官渡美食的撩人绝活
九转花街作为官渡古镇最热闹的步行街,是官渡历史文化与现代商业文明的交汇处。
这里汇集了民间手工艺品、民族乐器、民族服饰、民宿客栈、特色旅游商品等各类商业元素,围绕着旅游休闲的各大项目,形成了一个具有历史文化氛围的新区域。
那些深藏在民间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粹,不用你再去寻找,就在官渡古镇——画糖画的师傅将食物变成艺术,以勺子为“笔”、糖稀为“墨,”顷刻间让鸟兽飞禽跃然纸上;一块小小的面团,在捏面人手中却是艺术品,只需短短几分钟,花鸟、人物等形象栩栩如生地跃然指尖;扎染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染色工艺,染成的图案纹样神奇多变,色泽鲜艳明快,有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
令人叫绝的还有编扎彩龙,这是广卫龙狮彩扎的传统手工技艺。编扎彩龙分为选材、破篾条编扎龙头、编扎龙节、穿龙衣几个步骤。传统龙有三节龙、七节龙,标准龙。汉族彩扎除了编扎龙外,还编扎制作旱船、蚌壳、毛驴等“水八仙”。
老官渡人对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民间绝活”,如数家珍……
九转花街上传来了诱人的美食香气,缭绕着游人的味蕾。对老官渡人来说,“粑粑、饵块、米线”是“官渡三宝”,一辈子都吃不腻。
官渡风味特色小吃,是一种极具官渡风味的地方特色小吃。明初至民国年间,大量的江南移民涌入官渡,移民的江南饮食文化逐渐与官渡当地的饮食文化交流、融汇和贯通,形成了具有本土化的官渡风味特色小吃。
在20世纪初叶,官渡风味特色小吃尤以凉面、凉米线、凉卷粉、凉豌豆粉闻名,麦粑粑(官渡粑粑)、米面粑粑销路甚广。当年,昆明大南城内外的小吃街如玉溪街和万钟街,都有官渡商户的店铺。目前,官渡风味特色小吃蓬勃发展,形成了以留焕小吃、洪闸姐妹园等为代表的官渡风味特色小吃品牌。
此外,官渡风味特色小吃还有其他品种的肠旺米线、豆花米线、什锦凉米线、炒田螺、豌豆粉、抓抓粉、冰稀饭、卤饵块、螺峰麻花、盐豆等各种老昆明小吃,都可以在官渡古镇里面找得到。
在古镇,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传统的饮食文化,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在悠然曼妙的时光里,形成一方独特的烟火气……
历史很远,官渡很近。
有时间时,来古镇看看吧,这里有你心心念念、难以忘怀的乡音乡愁和梦牵梦绕、遍觅不得的“诗与远方”。
季官社区的厚重历史
官渡街道季官社区村史馆,一个掩藏在小区里的去处。外立面是土坯的苍古设计,顶棚是钢架结构,玻璃覆顶,透光性很好。
见惯了云南各地的不少村史馆,但一脚踏进去季官社区的村史馆,还是吃了一惊。这个硕大的钢架顶棚下面覆盖着的,俨然是一个古朴的“村落”,间隔成的一个个昔年的农村院落,小桥流水,古朴农具……
恍若穿越时光,回到了历史深处的古官渡。
季官社区村史馆的全称是昆明市官渡村史博物馆,位于宝象河畔,与官渡古镇相邻。村史博物馆面积5000多平方米,是目前云南省最大的村史馆。这里,也是昆明市官渡传统文化研究发展中心,现已成为展示官渡风情的窗口。
村史馆以实景再现和场景再现为特色,由“滇越1903”“电影博物馆”、木雕艺术馆、“古滇铜韵”“碑刻文化”等10多个场馆组成。不仅收藏着一大批承载居民乡愁记忆的老物件,还收藏了有些滇文化印记的历史文献、实物和老物件。馆藏讲述了季官社区从过去到现在的发展历程,也见证着季官社区改革开放以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九时分,正值暖冬,温暖的阳光,从棚顶上投射而下。棚内空间很大,阳光缭绕着纤细的尘埃。季官社区居民李金原坐在廊下一个巨大的石磨雕刻成的茶台前,看着阳光照射在翻滚的茶汤。在茶水的旋转中,香气缭绕,也缭绕着他的思绪……
在他的印象里,当年这里是官渡最贫穷的小村庄,“嫁女不嫁季官郎”,成为村里每个男孩子心里“最硬也最恨的伤疤”。幼年时,村里的贫困像根沉重、僵硬的牛缰绳,硬是将一代代季官人死死地拴在这片土地上。
村史馆里的很多藏品,都是建馆时,季官村几代人的收藏、一些有志之士从国际拍卖会上拍回来的珍品……村史馆的很多馆藏,也颇具收藏价值,一旦哪家博物馆需要收藏,社区将无条件交给国家——这是社区干部的共识,也是社区居民的愿景。
“在这里,能回想起很多儿时的记忆;有这么个地方,让大家随时怀旧,很珍贵,也难得。”每次坐在村史馆里,李金原都是感慨万千。
现在,季官社区已经从一个贫穷落后村,发展成为全省知名的富裕村。在这里,可以听听老官渡人讲身边事、身边人及身边的变化。在这里,跟随老物件,触摸历史的心跳,村史馆为居民留住老官渡的生活记忆,也唤起了浓浓的乡愁。
目光荡开,下午的村史馆里,逐渐人头攒动。这里,也是官渡街道第四届文化艺术节的分会场,官渡区农民画非遗传承人李水仙已经在案前坐下来,摆开了一些剪纸工具。一些社区居民和孩子围拢在她身边,抢着跟她学剪纸。
“我要将中国56个民族形象,用剪纸艺术在一张长长的纸上展现出来;剪纸不间断、要形象……”这是李水仙的愿景。
村史馆门口的桌子前,一些社区的老奶奶,穿着彝族服装,在一针一线地绣着虎头鞋和绣片。一针一线里的传承,引来了很多居民的围观和赞叹。
乌铜走银作为云南特有的民间工艺,其胎体以金、银、铜等合金成器;在制作技艺上以“走银”最为关键;在工序上,主要以炼制乌铜、图案造型设计、錾刻、走银、抛光、捂黑等流程……
今天,云南金大师培训学校,也将非遗体验馆搬到了季官社区村史馆。很多提前报名的社区居民在听完传承人的讲解后,自己用牛角锤敲打着,自己动手做一把小汤勺。
“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和欢声笑语,回应着一墙之隔的都市里的繁华和喧嚣。官渡街道,也在文化和传承中氤氲绵长……(文图/张密 余迷 郭武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