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生活叫大理‖风都吹不进去的地方,是“三月街”上浓浓的乡愁(上)

“如果说,有一座城市既能远离世间嘈杂,又不会让人的心灵感到孤独,那这座城市,一定是大理。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一路向西到大理,来感受生命的意义,实现身心的治愈,体会‘此心安处是吾乡’的真正意义。来大理不是旅游,而是体验心灵的愉悦和幸福,这里可以享受风花雪月的无尽浪漫,找回治愈身心的人间烟火,这就是‘有一种生活叫大理’。”

近日,2023年大理白族自治州三月街民族节开幕,中共大理州委书记杨国宗在开幕式致辞中呼吁大家:“走进美丽大理,徜徉在崇圣三塔、洱海廊道、艺术双廊、乡愁沙溪的如画风景里;在苍洱间归心筑梦,来有风的地方追风赶月,切身感受原乡慢生活,体验梦想宜居地……”

“一年一度三月街,四面八方有人来,各族人民齐欢唱,赛马唱歌做买卖。”拥有1300多年历史的三月街,是每一名大理人刻入骨髓的记忆,是流淌在白族人民血脉中浓浓的乡音、乡情和乡愁。

“千年赶一街,一街赶千年”,是大理人深入骨髓的记忆和乡愁,当然还包括那些传承了千年的技艺、那些非遗项目;那些心心念念的宾川韭菜腌菜、洱源雕梅、剑川 木雕、邓诺火腿、白族三道茶……

有一种生活叫大理‖风都吹不进去的地方,是“三月街”上浓浓的乡愁(上)

宾川韭菜腌菜:“有宾川人的地方,就有韭菜腌菜”

北纬25°42’34″,东经100°9’57″——云南省大理州大理古城附近的“三月街”分会场南国城密湾小镇,这里有非遗创意集市,还有大理州12县市名特优产品和东南亚特色商品展销特色餐饮美食小吃街。

与“三月街”主会场的人头攒动、连风都吹不进去相比,现在相对人要少一点。至少立夏节气的风,可以吹进来,将这里的乡愁,缭绕定格在20项精心挑选出来的非遗展位前……

1955年生人的王之芳老人,今年已经69岁了,身体偏瘦,但说起州城腌菜来,话匣子就打开了——

“云南宾川第一怪,毒药炖作佳肴卖”,这是近几年来,在云南民间流传的一句顺口溜。其中所说的“毒药炖作佳肴卖”,指的就是鲜猪脚炖草乌。而鲜猪脚炖草乌,只是宾川十大地理标志产品中排名最后的一位。

有一种生活叫大理‖风都吹不进去的地方,是“三月街”上浓浓的乡愁(上)

在宾川的10大地理标志产品中,有宾川拉乌核桃、宾川柑橘、宾川红提葡萄、宾川朱苦拉咖啡、宾川海稍鱼、鸡足山素食、大理冻鱼、雕梅扣肉、扎染布和鲜猪脚炖煮草乌。

此外,“宾川韭菜腌菜”不但是非遗项目,现在还逐渐成为宾川一张亮丽的名片。

州城镇是大理州宾川县的一个乡镇,位于宾川南部,地处金沙江南岸的干热河谷地带。古镇州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据白羊村遗址(距州城8公里)考古发掘证明——4000年前的州城,就是一块人类早期的繁衍生息之地。

因为州城镇“冬无极寒,夏无酷暑”,所以主要种植葡萄、柑橘、黑腰枣、韭菜、葱、大蒜等经济作物。而非遗项目“州城韭菜腌菜”的历史,相当久远。宾川人喜食酸辣,韭菜腌菜是宾川饮食文化发展的产物,是宾川的名特产品。

“宾川州城韭菜腌菜腌制技艺,是对腌菜技艺的发展和传承。在几代人的摸索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独特的腌制技法。现在全国各地凡有宾川人的地方,就有韭菜腌菜。”

有一种生活叫大理‖风都吹不进去的地方,是“三月街”上浓浓的乡愁(上)

王之芳老人是咸菜制作技艺(宾川韭菜腌菜)的州级代表性传承人,到她这里已经是第三代了。从小跟着奶奶、姑姑们学习韭菜腌菜技艺。她介绍,制作韭菜腌菜有几个步骤:选择成熟韭菜—择拣韭菜—洗韭菜—风晾—切段—选配料—混料—入罐—并罐—扑水—封罐—入库。在库房封存10天左右,色、香、味俱全的韭菜腌菜就腌制成功,可以食用了。

“宾川韭菜腌菜”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州城镇的一项重要非遗项目,这一项目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和科研价值,是广泛联系“故乡情”“侨乡情”“老乡情”“民族情”的实物纽带。保护好这一非遗项目,有利于让宾川人留住乡愁,有利于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利于助推乡村振兴。

有一种生活叫大理‖风都吹不进去的地方,是“三月街”上浓浓的乡愁(上)

洱源雕梅:“小小青梅上指尖,巧手翻作玉菊兰”

美食,是了解国家历史与城市性情的绝妙“入口”。而大理洱源,更是环境优美,物产丰饶。在众多特色美食中,洱源雕梅独树一帜,承载着精湛的技艺、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

“小小青梅上指尖,巧手翻作玉菊兰,蜜糖浸渍味鲜美,疑是仙葩落人间。”这是唐代南诏时期,一首赞美雕梅的诗。

洱源雕梅是洱源白族独具特色的传统美食,选用优质无污染的高原梅子为原料,精心加工制作而成。史书记载,在唐朝南诏国时候,当地就开始以青梅为原料加工制作雕梅,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

有一种生活叫大理‖风都吹不进去的地方,是“三月街”上浓浓的乡愁(上)

40岁的苏银桂和43岁的李瑞雪,都是洱源雕梅县级代表性传承人。她们将雕梅层层叠叠置于盘中,美食、美器,锦上添花,金黄的雕梅码在盘中,犹如一朵朵怒放的菊花,让人馋涎欲滴。

雕梅既是食品又是工艺品,这就是洱源雕梅的魅力。

蜜饯,古称蜜煎,东汉赵华所撰《吴越春秋》书中有“越以甘蜜丸(木党)报吴增封之礼”的记载,这是中国有关蜜饯较早的文字记载。

到了唐宋时期,由于农业生产的发展,特别是果品和养蜂、制糖业的发展,蜜饯加工得到长足发展,使得蜜饯甜点成为唐宋时期新宠。更由于两宋时期商业的空前繁荣,这一在东汉时期便见诸文的传统小食,在宋代最终缔造了一个无物不可入蜜饯的蜜饯黄金时代,也奠定了雕梅的历史地位。

有一种生活叫大理‖风都吹不进去的地方,是“三月街”上浓浓的乡愁(上)

“瓮澄雪水酿春寒,蜜点梅花带露餐。句里略无烟火气,更教谁上少陵坛。”这首宋代杨万里的《蜜渍梅花》,更是世代传吟,脍炙人口。

在洱源,从古至今,制作雕梅是白族姑娘必备的看家本领,也是母亲们口传身授的独门秘诀。

白族姑娘精心制作的雕梅,是婚礼上的必备食品,是姑娘在宾客面前展示心灵手巧、聪明才智的佐证。洱源雕梅的名贵和地位由来已久,世代传承,经久不衰。

美丽的洱源县茈碧湖畔大庄村,是洱源雕梅的摇篮。这里,家家雕梅,户户加工。洱源雕梅可以作为艺术品欣赏,也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很多人家将自己制作的雕梅,拿到集市上出售后补贴家用,是笔不菲的收入。

有一种生活叫大理‖风都吹不进去的地方,是“三月街”上浓浓的乡愁(上)

说到洱源的雕梅,就绕不开一个人——云南大理洱宝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协鼎。他是洱宝雕梅的第三代传人,1972年,李协鼎进入供销社工作;24年后的1995年,李协鼎从县供销社下岗以后,接过了洱宝雕梅的接力棒;将洱宝雕梅做得有声有色,并推向市场,赢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洱宝雕梅为李协鼎提供了展示人生价值的舞台,也成就了李协鼎的梅果加工产业。经过28年的不懈努力,产品发展到150多个品种,每年加工鲜梅、木瓜核桃1万多吨,带动果农增收5000多万元。(未完待续)(文/张密 黄振军 图/大理州委宣传部)

(3)
上一篇 2023-05-06 13:35
下一篇 2023-05-06 14:3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