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立场出发,阐释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文化与艺术所应具备的性质,明确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激励了广大美术家投身到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去,也使中国美术在积极反映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的宽广道路上开拓前行,构建了中国美术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历史走向未来的文化特质。这其中有关文学艺术创作方面的思想与观念,不仅把握住了将艺术家的生活实践作为创作源泉的起点,也总结了文艺创作生产过程中的一般规律,是毛泽东文艺思想观的集中体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推动新时代文艺工作不断向前发展。在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了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讲话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作为首要问题,提出文艺创作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这是在新时代对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继承与发展。讲话科学分析了文艺领域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事关文艺繁荣发展的一系列根本性、方向性的重大问题,是当代中国文艺实践的理论总结和思想升华,对推动社会主义文艺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在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80周年之际,由中国国家画院、湖南省文学艺术界主办,中国国家画院山水画所以及湖南省美术馆具体实施的“从人民中来——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80周年山水写生作品展”旨在展现艺术家们近年来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写生作品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对祖国锦绣山河、美好家园的真挚热爱,既有对传统的继承,又有新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方式,展现了新时代的美好画卷。
展览将于8月5日在湖南美术馆开幕,为此我们邀请部分参展艺术家以及中国国家画院相关领导用短文的方式记录和梳理了采风写生的点滴感悟,更加全面地体现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精神指引下文艺工作者的认知思考和艺术呈现。
中国国家画院山水画所
卢禹舜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
艺术家生产的不仅是文艺作品,更是精神财富,是塑造人、鼓舞人、感染人,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与时代的发展伟业,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神聚气,激励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文化和灵魂力量。艺术创作的底色始终都是人民和人民的生活。今天,我们重温80年前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进一步学深悟透、贯彻落实8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精神和关于文艺工作的相关论述,对于文艺工作者深入理解并切实践行人民文艺观,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从人民的劳动实践中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为人民抒写、抒情和抒怀,争做“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具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两篇《讲话》都从实际出发,立足于中国的国情和时代的现实需求与具体要求,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将人民始终作为关注的中心,着眼于文艺的社会功能和艺术的创作规律,强调文艺要扎根生活,服务人民。作为中国国家画院的艺术家,必须更加自觉地追求德艺双馨,进一步树立精品意识,真正实现艺术与人民,与社会时代需要的统一,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于艺术创作的全过程、融汇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追求中。
龙瑞
中国国家画院名誉院长
山水画的写生和山水画的功能作用也是连在一起的,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建构在做人、成人的一个基础上,关注人的本心、内在的中国人的精神。
我想中国画的写生,首先应该是写生是中国画的一个手段,但是它不是风景画,我们的写生绝不能画成像西洋画的风景,因为西方他们一开始是重物质的,早期的绘画也是追求的还原视觉所看到的东西、能够再现,而我们一开始就是写我们人心的本身,标示我们人生的境界,所以说从这些方面来看,把对人生的体悟上升到审美的高度,然后又从审美的高度转移到我们对任何事物的“格物致知”上,有一定高度品质的审美境界上去,这是我们山水画非常重要的一点,带着这种眼睛去看我们眼光所看到的一切。
徐涟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
山水绘画如何呈现时代风貌,成为新时期以来艺术家们努力探索的方向。无论是“搜尽奇峰打草稿”的艺术传统,还是李可染、傅抱石等前辈艺术家描绘山河新貌的成功实践,都无可辩驳地证明了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今天,“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已经成为艺术家们的自觉行动。一方面,到人民中去,以开阔的心胸与视野,去感受时代蓬勃的生机、社会生活的巨变、美丽乡村的建设,去拓展题材、深化思考、更新观念,找到最能代表这个时代风貌的别样风景;另一方面,到大山大河当中去,到城市乡村当中去,以审美的眼光,去概括、提炼山川的自然形态与人文景观的交相辉映,去寻找和发现独属于自己的个性笔墨语言,形成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以真诚之心,描绘所思所感所想所愿,才能真正创作出打动人心的优秀之作。
王青云
中国国家画院党委副书记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出了文艺为工农兵、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根本方向。80年来,时代沧桑巨变,但社会主义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始终未变。进入新时代,艺术家更要自觉地以人民为中心进行艺术实践,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创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挖掘和表达新时代的精神内涵,描绘新时代的万千气象。这次山水写生展既是为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80周年的纪念活动,也是艺术家们践行“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文艺方针写生成果的集中展示,预祝展览成功举办!
于文江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
纵观历史,艺术的兴衰荣辱是与国家、民族、社会的状态紧密相连的,新时代的中国山水画创作,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山水画的发展必须植根于民族传统的土壤之上,艺术家应秉承为伟大时代造像的初心,创作更多讴歌时代,反映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新面貌的优秀画作。艺术没有新旧之分,只有好坏之分,秉承着“为祖国山河立传”这种对中国画传统和发展的认识与理解,深入生活,扎根基层,祖国河山、华夏名胜、故土乡情都是我们创作灵感的源泉。
中国山水画的图示和精神的建构一半在于主观感受、另一半在于与客观世界的紧密联系。面对自然游观占据主要部分,面对自然,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受,艺术家应充分调动自己的感知和体悟,用笔墨语言表现山川之精神、优秀民族文化之传统精神,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同甘苦,以自己的作品为祖国河山立传。写生就是艺术家与自然对话、交流的一种手段,艺术家正是通过写生,长期面对自然深入学习、观察、体会、思考,才使得感悟大自然之奥妙的同时,锻炼自己的艺术表现力,把握笔墨时更游刃有余,探究物像本质时更如鱼得水。所以写生在山水画学习、创作、提高等不同阶段都是很关键的一步,艺术家发自内心的亲近自然、积极热情的感受自然,才能慢慢从自然中开掘无穷广大的内心世界,当你被自然感动的时候,观者才有可能被你的作品感动。
艺术家描绘祖国大好河山,为人民奉献“金山银山”的宝贵资源。写生绝非肉眼所见的风景画,黄宾虹先生讲:写生之道,不外法理。法为法则,理为物理,各有运用之妙。写生是我们认识真山水的必要手段,不是我们的终极目的。草木有情,山石载意,能够从其间陶冶情性,让生命得到滋养,以提高我们的人生境界,才是真正的目的。艺术家用足迹丈量土地从而幻化成鲜活的笔墨语言,创造山川自然,为中国山水画坛增添新的篇章,描绘出属于这个伟大时代的精美画卷。
赵卫
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国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在画院,我们有更多机会写生采风,特别在三月,正是艺术院团准备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日子,是创作筹备的阶段,写生、深入生活更是少不了的必修功课。随着时代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已经成为艺术家创作的原则。近几年,习总书记关于文艺创作的一系列讲话精神更是深入人心,下基层、去新农村,大家走得更多、更勤、更远了。实际上,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深入生活不分春夏秋冬,不过,我还是最喜欢每年的三月、这个最令人兴奋的季节。
记忆犹新的是2005年3月,我们几个天南地北的画友来到山西河曲采风。坐在黄河岸边干涸的土坡上,静静地描画散落在身边的棵棵杏树和眼眼窑洞。三三两两牵着牲口、扶着爬犁的农民耕种在刚刚苏醒的田野里。阳光下,他们身后的土地变得好看起来,一条条平行的沟壑无意地组合成有序的线条和图案,把个三月的黄土地描绘得一片生机,精彩无比。不是吗,不正是这些辛勤劳作的农民把个伟大祖国的青山绿水描绘得如此美丽吗?当我们低头在小小的速写本上激动地记录这一切时,一曲高亢的“走西口”从山坡里传出,不一会,一个头戴白毛巾牵着毛驴的老汉转了出来,他稀罕的瞅了瞅我们这群“城里娃”,看我们画什么。“是不是又要添新公路了?是不是又要架新电线了?”当他搞清我们在做什么之后,竖竖大拇指,然后背着手,笑着继续他的“信天游”去了。老汉眨眼就不见了,但他那一个个问题中的“又”字,让我们感受到他的幸福、满足,也感受到新农村的一步步变化。“信天游”歌声一直在三月的山洼中唱响,也一直在我们心中回荡。
舒建新
中国国家画院国画专业委员会研究员,曾任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馆长
我跟怒江特别有缘从2007年到2019年10月为止我五进怒江!
十多年来我画过无数幅怒江山水,抒写许多篇在怒江的心灵感受,可每一次来到这里却像初次走进怒江一样的兴奋,新奇。
站在怒江岸边望着眼前滚滚而逝的江水感怀深刻,时间就像这大江之水,转瞬即逝。
十多年前的怒江,江水也是这样的湍急,大江两岸百姓过江大部分靠溜索,我曾在这里体会了一把溜索的感受。
2009年后怒江两岸建起了无数的钢索桥,结束了百姓溜索过江的历史;
2014年以前,怒江沿岸在大山中间只有一条二级公路,勉强可以会车,马帮、卡车载着货物、行人徒步都在这仅有的公路上,拥挤不堪,如遇道路坍塌就彻底阻断与外界的交往。
制约怒江州发展的是路,早在2017年怒江政府在网站上公布:从2017年8月正式开工预计到2019年10月全州进行封闭式修筑道路。
2019年10月10号我第五次到达这里的前十天,美丽的怒江公路全线贯通试运行!这是怒江州建州六十多年来各民族百姓首次实现村村县县通公路的愿望,老百姓为她取名为“美丽公路”。
怒江美丽公路的建成通车,极大的提升了怒江州内连外联通的快速运输能力,美丽公路就是怒江各民族的致富之路,是沟通怒江大峡谷各民族与外界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畅行在怒江的美丽公路上,两岸风光无限。车在美丽的公路上行驶走走停停,怒江让我看到了它多姿的容颜,阴、晴、雨、雾、蓝天白云在我的眼前尽情上演变化,衬托着怒江山水独特的魅力景色。
坐在江边写生,脚下是高山深谷,仰视山峦,绿浪滚滚,一忽儿白云舒卷,神秘莫测;俯瞰滔滔的江水,那隆隆轰鸣的水声伴着车轮滚滚的报捷,宛如一曲交响的乐章令我心旷神怡……
何加林
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原馆长、中国国家画院国画专业委员会研究员
文明,是人类社会区别他类生命意义的标志,也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文明之所以被回望,那是因为每段历史都留下了人类的痕迹,就如同离家远行的人,总能循着曾经留有痕迹的来路回家。文明的痕迹通过口传、文字、图像和实物载体让人依迹寻觅。自然山水是载体、山水间那些人文痕迹是载体、绘画作品是载体,而人在绘画过程中与山水人文所碰撞出来的火花则是智慧。于是,山水画的写生,是对已有文明的回望,也成为以后已有文明的留痕。自然,岁月总是无情的洗刷着那些脆弱的痕跡,如何随着时间推移成为不朽,这似乎成为所有艺术家追求的目的。其实,山水写生不过是画家与自然人文相互间的内心独白,并不需要过多的刻意。直觉、情感、笔墨能力是写生的先决,天赋是爹妈给的,与你无关。除此之外,再要讨论什么色彩、造型、画法都成了多余。写生只是人与客体相互之间的若即若离,当我们拿起手中的画笔去表达一种图像和心像之时,如果只会状物、模仿自然,那是对智慧的亵渎;如果只会重复自己、肌肉记忆与写熟,那是对才情的亵渎;如果连这些都不明白,那是对智商的亵渎。山水写生,不是你背个画板对着大自然客观物像比划几下就叫写生了,而是你在解读山水物像时,自己胸中有多少丘壑、多少审美、多少观念、多少修养、多少笔墨、多少情感、多少能力才能酝酿出来的,而这些又必须在百分之九十九的理性基础之上于瞬间触发并捕捉到那百分之一的感性表达,这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神“机”。当你具备了这些条件,只需要态度:一切的深入生活、表现当下、为祖国河山礼赞都会成为现实。
朱道平
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国家画院国画专业委员会特聘研究员
我喜欢外出写生,多年积累的众多写生稿己是我创作上的富矿,随時可以展阅和参考,助我回忆鲜活细节和场景,启迪新的创造。我这次参加写生画展的两幅作品均是近期之作,二画即依据多年前的写生存稿。有感而图之。一張画远久前的湘西大宁河印象,如今此景也许己不复存在了,另一張画的是三年前游太行時的一个小山村的记忆,均是翻拣当時的写生存稿所得,疫情己使我的外出写生活动暂停了近三年,现如今也只能拣拾起往日旳记忆,不计笔墨之工拙,犹似卧游般地心驰神往於当時的记忆而图出。好在山水之道,历来讲究以神图真,写物象而求精神,进而以精神传画道。非求一時物象之形也,故以此二幀小画求教于众友们。
朱训德
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湖南省文联副主席
我知道,作为一个画家的我,自有我不同的道路。我沿着故里的石板路向外走是为了发现天外的天,自然外的自然、生活之外的生活,寻觅着智慧的宇宙和艺术精神的渊源,也希望站在一个全新的高度上看地球那一边,同一日头顾及的人们,如何用他们的脑子去作他们的艺术劳动的。
而我更需要在不断的周游中回到故里这块宁静的地方来。用它培养“知”,启迪“慧”、悟“爱”和“怨”。用超越世俗爱憎哀乐的方式,用我的艺术对我所体悟的人生和自然作一度诠释,探索人与自然的灵魂和生命的律动。
刘进安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国家画院国画专业委员会特聘研究员
写生对我来说,一是完成教学任务;二是我非常喜欢的一种活动。
学校里把写生课叫艺术实践或艺术考察,时间在春秋两季,二至三周左右的时间。白天,学生们分散各处画画,晚上老师看画点评,大大小小的画摆满一屋子,地上、墙上桌子上都是,昏暗灯光下一屋子人看画的氛围让人向往。
不知道哪一年,有几位小我几岁的画家并入了我们的队伍,从此我们写生的生活就有了活力,一晃已达十年之久……随着时间的变化,走出去的兴致越发浓烈,是写生的诱惑,还是相聚的诱惑都不重要了,但把写生作为由头找个愿意去的地方享受一份清静却是共同的心声。
无论怎样,日子还是大家一起过更有意思,每到写生之时,大家就做足了前期功夫,海边的画家备鱼、晒鱼装一箱子带着;河边的画家把河蟹弄一箱子来;还有皮皮虾、海蛎子和酒类都是我们写生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天南地北的人聚在一起,就有了天南地北的味道……“谁谁谁”的拿手好菜是大锅炖鲤鱼,三五条大鱼甩进柴火大锅,一顿忙活吃得盆净碗净,其味十年不忘;“谁谁谁”的红烧肉,晶莹剔透,微甜不腻,关键是操刀者要看着人家吃还美滋滋的不断问,好吃不好吃?你说呀?那情形一定是享受别人的吃相的;还有“谁谁谁”的蒸鱼,就更加讲究了,隔三差五的吃一顿,还不能做多,两条,只做两条,人们站起身在盆里找着吃,嗨,就这个味道、口感、嚼头差点让一个当地的伙计扔掉媳妇儿女也要跟着去海边吃这一口.....当然还有那“谁”的爆炒鳝鱼段,糯米蒸排骨等等等等。
品茶,煮茶,大碗茶也让我们的写生活动多了一个层次。特别在腰酸胳膊疼的时候,大家围坐一处,煮一壶好茶,那种感觉是“真的好”。
十几年的写生,走过了许多沟沟坎坎,山上山下,屋里屋外,虽有高低冷暖,但那种静穆的感觉一直未变……这就是“天然”。
陈风新
中国国家画院国画专业委员会研究员,曾任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馆长
岁月无声,精神永存。80年前,毛泽东同志主持召开了延安文艺座谈会;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两次座谈会有着深深的历史相续,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根本方向一直未变。是什么让经典作品永葆魅力?是什么让延安精神星火燎原?以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80周年为契机,我们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深入生活,深入实践,有助于让画家真正地脚踩泥土、身接地气,感受时代、触摸生活。
以青春视角重温历史,让新时代的光辉与延安文艺的“灯塔之光”遥相呼应,讲述文艺作品“人民至上”的创作初心。为了写生创作,我专门远赴延安本地采风,以黄土高原沉淀的深厚文化,及伟大长城为创作基础,用作品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的特殊日子。
鼓励艺术家深入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用浓墨重彩为民族立言、为时代立传、对于艺术家来说,“人民性”意义远不止于吸引观众,拓展市场,赢得声望;“人民性”的命题与完成民族解放的任务有机地联系起来了,文艺与人民的结合成为革命成功所不可或缺的条件。的确,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事业不断地从各个方面证实这个观点的远见卓识。
80年过去了,时代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巨变。尽管如此,“人民性”的命题历久弥新。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与人民共命运,这是艺术家必须始终铭记的信条。
刘云
湖南省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国画专业委员会特聘研究员
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首先就是对对象的熟悉。每次出去采风或写生,我不会像有些画家那样在一个地方待着就不动了。我走得多,看得多,而且在面对眼前的景物时思考得比较多。我属于那种在当时可能不一定有冲动,但在好多年以后可能就会有冲动的画家。比如,我现在画的山水画,大多是在我童年、少年时储存的记忆。一个艺术家当年看到一个事件,可能当年没有感受,也没有想到要把它表达出来,多少年以后根据他的理解,根据他对文化的感受,再将它慢慢进行提炼来表现。对景写生的时候可能有很鲜活的东西,但把这些鲜活的东西转化为创作时,也需要一个过程。我不知道古人是不是像现在这样面对面地摆架子、水桶,拿着毛笔一坐下来画几天。但是,我想,董其昌画画定是迈着方步,看着景,把自己忘都忘不掉的东西画在心里,记在头脑里。我觉得,这就是中国画和油画一个最大的本质区别。
林容生
中国国家画院国画专业委员会研究员
写生既是一个客观对象的记录,同时也是从我们主观出发的一种表现,这种表现除了我们在对自然的体验过程中对于写生对象的选择之外,也包括具体结构和笔墨的方式以及形式处理的应用,当然还有在画的过程中的一种精神状态。这种精神状态,是在特定环境当中对自然情境的阅读以及落笔过程中情绪体验。写生实际上更多是告诉大家我们把所见之景转换为心中之景的过程,最终实现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放下习惯性的思维和简单的经验重复,发现自然和生活中富有诗意的存在和生动而具体的细节,在激发多维的视觉感受的同时,从画面的叙述中寻求更多的语言解读思维和创造性的表现方法,并由此回归绘画的本体以及内心对于自然的观照。
王永亮
中国国家画院国画专业委员会研究员
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需要与之相融的语言符号构成的。我作品中每一个符号语言,都是从过写生中来,经过目识神会,经过心灵陶冶,从物理现象中抽象出来而进行艺术夸张的,它既保留了生活特质,又不是图案化也不是抽象化,是经过“游心内运”,升华成有我自己个性的语言符号。所谓“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如此是也。我作品中符号语言是我“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意象运斤,是具有我之特色的有意味的形式,是我审美理念的呈现,是师法自然中获得的灵感,是我生命历程的一部分,也是我与自然山水神遇而迹化的过程。
杨国平
湖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湖南省画院特聘画家
绘画艺术是一种深奥而简约的文化形式,其深奥在于它蕴含着人类文化的精神,其简约则在于它有高度浓缩的最易接受的美的形式。对于艺术,欲往高处和深处做,就必先有厚积之过程,对传统绘画的修养,对人生意义的感悟,以及对观代生活的理解,还有对外来艺术的吸收,对一个画家的创造性来说是不可缺的。
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艺术创作才能长久。艺与与生活血脉相连,这是一种清醒而坚执的艺本自觉——以突破狭小“自我”的超越能力,把握能力去拥抱恢宏的人类精神文化。在更广阔的空间内营造艺术的形式语言,使艺术的精神质地更丰富与充实。
写生的价值,不仅仅是一种模仿自然的方法,还在于提供一种单独可以欣赏的艺术创作形式,也证明对自然的模仿是画家创作灵感的活水源头。深刻体会自然意象之奥秘,领悟“意在笔先”之奥秘。
陈平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原院长、中国国家画院国画专业委员会特聘研究员
辛丑秋深,客鲁临岱登徂徕,观其矾头堆岭,乱石添壑,霜柿欲坠,丹枫似火,樱木叠畦,秫秸梯亩,活水绕流,溜溪冲石,老屋错构,石径依山,翁妪互答,鸡犬相闻,悉徂徕山中。今有画客集中央美术学院、国家画院、泰安画院卄馀师生,在此勾留十日。镇日朝出夕归。穿村夸壑,入寺临流,鸟呼径引,笔墨追描,诗句争韵。裁天然图画,融笔墨咫尺。忽见其地僻山高,乱石成峰亦如清人王时敏、王原祁画中所见,如出一册。近世对其绘画褒贬不一,有习古不然之词,今细察二者有途经此地之考,想必惊山貌之奇,一改笔中所承,故得神逸,可再识二者之心构。古人对此,今人亦对此,山水无二,唯时光荏苒,亦可笔墨相系也。今写生有笔墨与诗文二种,同是师法自然矣…。且录秋客徂徕山写生有诗一束,云云:
徂徕山中
其一
客里嶒崚与岱齐,
农家宿梦晓鸡啼。
窗前山抱湖光色,
半是云蒙半雾弥。
其二
六逸山前觅旧踪,
徂徕书院隐秋浓。
风吹萧色疏黄叶,
远眺群峦耸岱峰。
其三
地僻山深三两家,
沟衔活活一溪斜。
犬声吠向生人至,
老妇相询且拉呱。
其四
坡前屋后正秋风
几树山楂粒粒红。
频摘尝来酸口齿,
画人客此在苍嵩。
其五
村径依山石磴斜,
蔓缠叶护老倭瓜。
一行客侣秋风处,
且欲诗搜入画夸。
其六
写就苍山欲暮辉,
野林石径牧羊归。
荒村几处炊烟袅,
秋染徂徕岭色微。
老党员
片垄荒村外,
荷锄岭径行。
枝头闻鹊噪,
沟底绕溪声。
石屋居鳏叟,
勋章载旧荣。
秋风吹瑟瑟,
寂历度馀生。
蛤蟆愁
溜岩素缟落清潭,
腻藓滑苔愁绿蟾。
难学龙门河鲤跳,
枉求仙观仰云檐。
徂徕山刻石
嶒崚地骨薄云间,
傍岭临崖一石顽。
镌有髹书般若迹,
寂寂空谷法云环。
一亩松
古松虬影在苍岑,
舒卷横斜一亩阴。
萧寺相依人迹少,
唯听瑟瑟弄风音。
寻李白隐居处
岭间何处谪仙踪,
乱石壑衔溜碧淙。
觅径穿林连步喘,
四围山色亦重重。
谒二圣宫旧址
残壁荒基识道家,
秋风瑟瑟染霜华。
空林果落遊人少,
野岭羊回牧叟斜。
活水涓如流岁月,
古诗读罢抚摩崖。
木枝借做支身杖,
旧迹可扪亦叹呀。
写生徂徕山感怀
长年为画事,
笔底续峰峦。
又感徂徕逸,
可临汶水寒。
性坚为涧石,
骨硬砥激湍。
盛誉随秋老,
苍生若地宽。
留守老人们共
石堆峦岭隐荒村,
翁妪留居互对门。
少壮打工常在外,
啦瓜更是念儿孙。
刘建
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国家画院国画专业委员会研究员
湖南,人杰地灵。自古至今,政界领袖、沙场将帅、文坛巨擘、各界精英,不胜枚举。又有张家界、崀山,南岳衡山、岳麓书院、韶山、凤凰古城等等,人文景观底蕴深厚,自然景观壮丽奇秀。就中国画而言,早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当属长沙楚墓帛画,近现代最具代表性的画家当是湘潭白石老人。
2017年,我赴株洲清水塘写生。清水塘这个富有乡情野趣的地名很难与重工业基地联系起来。而坐落在湘江边的清水塘,正是国家“一五、二五”计划的重工业基地。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这里将进行搬迁改造、转型升级,是湖南省当时“一号重点工程”项目。此情境下,邀请美术家、摄影家来写生、创作,以艺术的形式反映历史,我认为此举是有历史情怀和未来眼光的。毒毒的日头灼伤了钢筋铁骨的高炉,沉淀了半个多世纪的化学品沉渣残液在烈日照射下还在蒸发、喘息,管道林立、支架穿梭,废弃的工厂尽显沧桑,却又透射出崇高、悲怆的力量。就美学层面而言,我不喜甜美,而追求古朴、苍茫、苦涩的境界。同来的画友们都很兴奋,纷纷打开画具、挥毫泼墨,至中午不愿休息,请工作人员买来盒饭,席地而坐,边吃边画。我一向认为画家是能享福、更能吃苦的种类,只是人们多见他们光鲜的一面,却很难知晓作品背后的艰辛。
我个人认为感受最为重要,便习惯于多跑、多看、多了解、多感受。去国内外写生,我基本上是走路最多的。2016年曾去过湘西,侗寨、苗寨建筑很有特色,但繁杂的结构、接近的明度很难处理。我这人又偏执,认为画什么地方就要把握和反映这一地域的本质特征,不论多大程度符合、偏离、甚或抛弃了事物的表象,都要以自己的方式,反映自己的认知、理解,体现自己的风格面貌和审美取向。
多年不写字,只沉湎涂鸦。前日得湖南美术馆邀约,充杂感二三;附小品几幅。以求指教。
顾平
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理论专业委员会研究员
自然山水千奇万象,游于其中,触景生情。境由象生,情溢笔墨,得意外之象而无尽。
山水如诗,四季新装。四方山水不同,各地风情异样。临春风,思浩荡。望秋水,神飞扬。
山水清音,澄怀味象。古刹钟声,曲径幽深。亲近万古林木,濯足不尽泉流。看山弄水,齐物画兴。
常往山林,身心健康。登山临水,享受自然氧吧,洗肺明目,养精蓄锐聚神。收自然气,气韵生动,绘力无穷。
梁明
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中国国家画院国画专业委员会特聘研究员
写生是一件非常奇妙的事情,会上瘾!从2016年开始,我便疯狂沉浸在山水画写生的世界里,从故乡闽西的一草一木到八闽大地的山山水水,从长江南北的烟柳画桥到长城内外的寒林霜色,看三山,写五岳,上海岛,登高原“搜尽奇峰打草稿”。
什么是写生?我以为里面有大学问。“写生”拆开,一“写”一“生”。什么是生?该如何写?甲骨文的“生”字形象揭示了生的本义,即草木破土萌发。《周易·系辞》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又曰“生生之谓易”。我理解,写天地之大德,展现天地的生生不息,才是中国山水画应写要写的“生”。也就是写生不是简单的图形造像,而是要写天地造化的生理生机生意生趣。那么这“生”该如何写呢?古往今来的许多山水画大家早有开示:无论是五代荆浩的“搜妙求真”,还是宋代郭熙的“饱游饫看”;无论是元代赵松雪的“到处云山是我师”,还是明代王履的“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都是中国山水画写生的“真经”。正如刘道醇《宋朝名画评》写范宽:“居山水间,常危坐终日,纵目四顾以求其趣,虽雪月之际,必徘徊凝览以发思虑……遂对景造意,不取华饰,写山真骨,自为一家。”可以发现,写山川之精神养浩然之正气的写生观,古今一也。因之,我在我长期的山水画写生实践中,把我的写生过程逐步变成了一个创作过程,既写眼前之山水,更写胸中之丘壑,主客观交融,去体悟这写生中的大学问。许多我自认为比较得意之作,往往产生于这种情景交融乃至物我两忘的对话中,沉浸于山水之性即我性,“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时。
旷小津
湖南省画院院长、中国国家画院国画专业委员会特聘研究员
二十年来,我坚定地选择太行山和张家界作为自己的创作母题,她们也毫不吝啬地把我作为大山的孩子。我的山水画谈不上“丘园养素”,我从小就心向司马迁笔下那种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感觉,每次到太行,我心灵就得到一种提升和放大。《辉煌岁月》虽说画的是太行,但写的却是崇高之向往。
自然之山水既生命之山水。每次登临太行无不感到大自然的崇高伟力与生命气象相吐纳。故我笔下的太行既是自然之太行,亦是时代精神之立象。
陈湘金
湖南省美协新文艺群体联络委员会主任、中国画学会副秘书长
山水画,会给人们带来无穷无尽的遐想,使人感悟到大自然中“意”的奥妙和“境”的宽广。从中国传统绘画的”三远”法,到当下艺术的跨界思维和理念,广大艺术家都在开启着这样的一条探索之路。
学术跨界,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树、石画谱发展成当下融合西方绘画艺术中的光影、色彩为一体的新画种。理念跨界,把东方文化中的人生观、自然观、宇宙观和西方文化的哲学相融合。在绘画理论上寻求新概念,新突破,从中找到新理念,新思维,形成新的绘画模式,创作出新的、独特的、给人们一种全新的、具有无限魅力的山水画作品,使人们从直观上感悟到大自然中的万物,这是有灵魂有价值的。
茹峰
浙江画院党支部书记、副院长,中国国家画院国画专业委员会特聘研究员
每年的春秋季都是下乡写生的最佳时期,2020年11月,我们与国家画院山水画所共同组织赴浙江沿海进行了为期十天的“海疆万里行”写生活动,写生的最后一站来到了雁荡山。
雁荡山,奇峰怪石,草木茂盛,十分适合写生创作,是很多画家首选地,潘天寿先生创作的大小龙湫、雁荡山花,布局奇绝、大气磅礴,我认为和雁荡山的山山水水和奇花异草给他的滋养是分不开的。陆俨少先生以画长江和雁荡著称于世,他说,我独爱雁荡,它的雄奇朴茂,厚重高峙,为他山所无,他认为,创作不必拘泥于某丘某壑,而务得山水之性情,使人一望,知之绝非他山所有。
我这次参展的两幅作品均取自于雁荡山的写生稿,画面既追求高山仰止的气势,又强化山水间人与物的生活意趣,强调深入生活,师法造化重要性,表现时代风貌,求传承中发展。
张捷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院长、中国国家画院国画专业委员会特聘研究员
社会人口的激剧增长,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旅游事业的空前发展,城市与山野逐步拉近了距离,它们之间开始相互交叉融合,使得真正意义上的大自然失去了原有的记忆和本色。同样,当代中国山水画教学和创作所面临的“山水空间”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与挑战,我们在洞察自然界的现实境遇中,如何以自我的学术理想去拥抱眼前这个世界,贴近生活,走进自然,去寻找生命的本源?如果说山水是因人而异的风景,是人与天地之间相互对照的心灵往还,那么,我们的触目所及的所有环境与空间都应该是山水画艺术灵魂穿行的实地,也是笔墨畅怀的精神家园。而将“城市山水”这一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作为自然万象的生命主体存在,并纳入“可游、可行、可望、可居”的山水画现实关怀与艺术创作之中,以本体精神去面对世间万物,打破习惯性艺术思维,开启心智,拓宽视野,挖掘不同地域的城市景观所带来的文化内涵与生命本质,对“城市山水”命题的深度探索与研究,以多元的人文体验和生命关怀将山水画的表现题材、形式语言、笔墨境界得以全面丰富与提升,其现实意义在于山水画创作有着更为宽广的包容性和新格局共生发展的可能性。
徐水平
中国国家画院创研规划处副处长
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党与人民群众的密切关系。共产党来自人民,代表了最广泛的人民大众的利益,因此,艺术必须回到人民中去,与人民融合在一起。艺术家的艺术,本质上是生活的艺术,人民的艺术。
笔者2018年去黄河的兰州湾采风写生,以兰州市为“根据地”沿黄河下行约25公里,上行约25公里,浏览了黄河兰州段的风情,也基本上参观了兰州市的所有黄河大桥。从晚清的大铁桥(1906年建成,现名“中山桥”)到建成不久的斜拉桥,据说兰州市共有30多座桥,而且还在增加。笔者不了解桥梁建筑的结构技术,只能从样式上去欣赏。钢铁斜拉桥像女芭蕾舞演员轻盈的跳跃,钢筋混凝土大桥的桥拱越来越大,只有一个桥拱的一定是最近几年修建的。有的黄河大桥很注意视觉效果,将整个桥身刷成红颜色,有一种跨越时空的魔幻感觉。从兰州市黄河大桥样式的变化,完全可以看到中国100多年国力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巨大提高。
阳先顺
湖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衡阳市美术家协会主席
写生对于画家而言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一般而言,传统的写生观念画家是不必直接对景写生的,而是通过“饱游沃看”、目识心记”等方式观看和体察自然,实质上这种方法包含着主体和客体的重构过程,由于这种方法不受具体一地一景的制约,有很大的再创造的意味,能极大地提高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它必须是综合了各种感官和思维而达成,而当代的“写生”实质上是西方写生方式的中国化实践,这一方法往往画者不自觉地受制于眼前的实景,尽管过程中有主观能动性,如取舍,移景等,但心手终归受实景的制约,不能完全实现自由表达,当代西化教育模式下中国画写生如何避免完全的西化,如何找到一个平衡点是至关重要的,实质上后一种方式己拓展了山水画语言的表现维度,这种生活的真实性和鲜活性以及现场感是古人所没有的,但山水画是程式化极强的艺术形式!而背离这一传统的表述语境,终归亏在境界上,因之,关键是要看画家能把生活素材锤练到什么程度,是否上升到理性和情感符号的表达。
张桐瑀
中国国家画院国画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画学会副会长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山水文化的艺术显现,因而自古以来就重视通过写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得出自己的“粉本”,画出自己满意的作品。然而,古代的写生和我们当代的写生在千年的嬗变中发生了许多变化,特别是近现代社会,许许多多的画家都在总结着深入自然进行写生的各种方法。笔者在近些年的写生与创作中也有了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般来说,写生有四种方式。第一种是传统和现实相互印证。第二种写生方式,就是我们常说的速写,也可称搜集素材,是为将来创作做准备的。第三种写生方式就是水墨写生。除以上三种写成方式外,还有一种就是感受式写生,也就是多看少画。其实以上所有的写生过程都要有画家感受的介入,但感受也可以单独提炼出来用在写生中,面对自然,目识心记,悟对群山,用心灵去和自然对话。
时代在前进,艺术在变化。在新时代创新成为主题的大形势下,我们有理由相信,写生会给我们的艺术创新提供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写生的主题还将继续被思考下去。
戴剑
湖南省中国画学会副主席、省政协书画院副院长
写生对于我来说是日常功课,我出生于洞庭、长于洞庭,出门及时即是景,面对的就是洞庭湖的生活现场,这些鲜活、有趣的素材,激发了我的创作动力。在写生的时候我会用墨稿直接写生,强调“见笔墨、有意境、见好就收。”在我看来笔墨是中国画的精髓,即笔墨是绘画得以呈现的最根本的形迹,它是可见的、有形的,笔墨要有形,在画面里是需要结合实际景物进行主观处理以达到为“画面所用”。意境是从生活自然中酝酿而成,自然是生动鲜活的,把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使画面成为更有理想、更有作品感的景物。长时间的写生会让人产生视觉疲劳,我写生画到六七分即可停笔,作品待回画室后再作整体调整,这样即达到写生的目的,回来调整也可激发再创作的能力。我们用笔记录,但更需要用心记之,“胸中丘壑”才能见大气象,也是笔墨中不可见的精神所在。
袁绍明
中国民盟湖南省委委员、湖南省画院副院长
写生中喜欢独自一人与描绘的对象交流。当静下心来,以赤子之心面对对象时,平日许多司空见惯的东西会有新的发现。
写生须对描绘对象重新造型。要在造型中充分的展示自我的情趣和审美。要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型,有味道,蕴含诗意和幽默感。
选择描绘对象可能是一块小石头,也可能是一片枯黄的树叶,但要有反惯性的思维,能小中见大,平中见奇。从细节入手慢慢生发,将平淡无奇变得不同凡响,发现美,更要创造美。
不考虑太多描绘对象的物理属性,画面的组合方式从整体出发,注重大小、疏密、曲直、黑白灰的关系。力争营造一个神秘的多维空间。
色彩运用在我的作品中常起着画龙点晴的作用,惜色如金,用得少,但要出彩。
其实构图、笔法、用色这些基本要素都属于次要东西,透过画作传达出内在的精神才是核心所在。
方向
中国国家画院山水画所所长、中国国家画院国画专业委员会研究员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80周年之际,重温《讲话》的精神实质,作为新时代的山水画家,我们要深入生活,体悟生活,融于自然山川,反应时代新貌,胸中有丘壑,心中有意象。写生活动是画家外象与内象圆融后的直观体现,充分表现一定的风貌事实又共同形成为一个特定的意境。我一贯主张深奥的道理都是寓于生活的细微之处中,一草一木都蕴含着天地间的灵性。艺术史上最令我心灵向往的那些作品,都是艺术家将人文情怀倾注于日常景物,经过提炼、概括,将平常场景转化为境界场景,从而赋予平凡事物以不平凡的文化内涵。纯粹、朴实的生活态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境界。只有内心深处做到真正纯粹,才能做到心象与外象的圆融无碍,倘如此,作品即使表现寻常景物,也能因其性灵澄澈、清新自然而滋润人心,获得共鸣。所以在写生中,要涤荡心灵,深入体会,把对生活、自然山川的真挚热爱通过自己的笔墨语言充分表达,达到主题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透露出鲜活的时代气息,创作出优秀的山水画作品。
袁学君
中国国家画院办公室主任
我认为在写生中完成由具象到意象再到心象的转化,通过止观与静虑,坐忘与心斋的“净化”,达到了超然的状态,最终通过写生者精湛的笔墨技巧、熟练的赋色方式、奇巧的构图方法与夺神的造境能力将自然的美转化成为艺术的美。这种美是高度概括的美,高度凝练的美,这不仅是一个提高绘画技法的问题,更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和艺术精神的问题。通过写生实践,回归与重彰“游情宇宙,流目八纮”,“游观悟记”的画学真义,以更为深刻地理解与把握“以大观小”之法,重构“皆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的“游观”式山水空间与境界,应该毋庸置疑地成为当代山水画家的基本目标与追求。
田绍登
湖南美术馆馆长、湖南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
写生,重在一“生”字。生者,生活,自然之源也;生者,生气,鲜活之本也;生者,生涩,归之与朴也。
山水写生与花鸟、人物写生有异。花鸟写“生”,人物写“神”,山水写“境”。
山水写生当不拘一格,不可定法,应因时因地因心因性而有变。
宋之“二米”,写江南之烟一绝,清之梅清,写黄山烟云又一绝,今之李可染写漓江烟雨无出其右也。后有刘进安写太行村野有黄土味。浙人童中焘写江南有氤氲气,贾又福写太行山有雄阔风。黄宾虹写生山水左右逢源,八面来风,是为大成。
我写山水不计工拙,不拘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游戏笔墨而已。
石峰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国画专业委员会特聘研究员
中国山水画写生是以心接物、物我相融的过程,是坐究四荒、融我入境,是心与造化的高度契合。如何完成从写生到创作的转换,其中“由景入境”是关键。在写生过程中,景是客观存在之“物”,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是你的眼睛看到的外在“形貌”;境是“象”,是你的心灵中孕育的“意象”,是大自然素材经过画家的思考、提炼,再经由个性的笔墨语言所形成的富有内涵和意味的“境象”。写生实际上是艺术家从“无我之景”,进入“有我之境””,融入“我”的过程就是创作的过程,就是由景入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两个倾向,第一,克服笔墨模式的惯有习惯。自元代入明之后,尤其是明末,山水画受到董其昌的影响,更注重笔墨情趣,而忽视了自然真趣,不再注重写生,而是注重笔墨的心性表现,这种影响在当下仍然存在。第二,中国画写生要与西画写生有所不同。现在很多人受西画写生观念的影响,虽然强调写生,但不懂中国山水写生的内涵,过分强调了自然的重要性,强调直观感受,而弱化了中国山水画的观照方式。虽画得很深入丰富,也很形象,但画出来后不是“山水画”,而是“风景画”。究其因是在写生过程中,纯粹被物景束缚,主观上的“我”根本没有在画中显现。
王平
《中国美术报》社社长、总编辑,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理论专业委员会研究员
就20世纪中国画而言,写生改变了传统中国画发展的进程,它从最开始作为了解西方绘画观念和改革传统中国画的方式,转而变成找回传统中国画根基的方式,甚至成为探索中国画新发展途径的手段。经过近百年探索发展,中国画写生己经有了更多的自我认识,并涌现了一大批优秀写生佳作。我自己在写生实践中,除了尊重内心感动,强调自觉创造外,还希望通过学习中国画传统画理和吸收传统笔墨技法来锤炼自我的艺术语言,积极思考将自然丘壑转化为笔墨山水的多种可能性,探索写生方法和意境营造的当代性。
李岗
哈尔滨师范大学国际美术学院院长、中国国家画院国画专业委员会特聘研究员
对于山水画而言,写生既可以培养和锻炼画家的观察力,同时又能使笔墨更鲜活更具表现力。写生从山、石、云、水、屋的客观形象,到勾、皴、擦、点、染的主观再现,对景物形象的提炼概括通过笔墨、宣纸的媒介作用,心手相应,自然天成,演化成为具有个性风格和笔墨情趣的造型语言。在写生中画家手中的笔墨往常会出现看似不经意的“准确”和心不在焉的敏感。这种准确和敏感,不是真实世界的形的准确,而是只能意会,不好言传,以墨迹通神灵的准确。在我们习惯了忙碌而又机械的城市生活后,写生是惬意的,亲近自然的绝好机会,也是我们人生阶段性自省的过程。写生既可以提高业绩水平,丰富见识。又可享获精神感受。更能净化心灵。艺术家通过写生实践和自然界发生关系,在关注自然关注人生的过程中体味关于山川、河流、人生的一切感悟和启迪。
谭长德
湖南美术馆党支部书记、副馆长,中国国家画院国画专业委员会特聘研究员
作为长期研习南岳山水画的艺术家,文艺为人民,就是在我们的创作中,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和所描写对象的,如何了解,那就是从以下三点来立足:
其一,从传统中来。优秀的山水画不仅是传统山水画的因素一一俱全,同时又在颜色与墨之间做了大胆的实验。这说明所有的成果都不是跨越性、跳跃性的,而是源于长期对山水画深入的研究和研习,对传统山水画的精神要义有深度的切入和理解。
其二,贴近真实生活。我的创作一直是带着自我思考去面对现实,继而对主题进行选择与表达。特别是以南岳为对象的创作,都是基于一点点滴滴的写生稿以及长期对对象的观察,没有对真实对象的观察,就没有创作的来源,也没有创作过程中的取舍。
其三,开放与融合。在创作过程中,我也经常思考这样的问题:如何打破古今之隔?当今的山水画创作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意味着作品中需要蕴含当代文化的审美特征,这也是美术创作的时代体现。
王跃奎
中国国家画院山水画所副所长、青年艺术中心主任、中国国家画院国画专业委员会研究员
我在写生中主要关注思想感情的傾注和艺术本体语言的创新。艺术作品首先需要充沛的感情融入其中,有话要说,不吐不快,情不自禁去表达对生命的热爱,对家国的关怀,对土地与人民的依恋,弘扬善良美好的精神和崇高豁达的胸怀,去感染别人,建设和谐幸福的世界。其次是关注艺术本体的建构,思考传统艺术样式在当代精神中的转换,尤其是造型、构成、笔墨形态、组合方式等艺术语言的创新。作品既有传统艺术精神的血脈渊源,又有耳目一新的视觉传达,让古老的东方艺术形态换发新的生机,并进入更加自由的境地。为实现此目的,必須深入生活,到大自然中去,为天地立心,塑造灵魂。
杜学辉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国家画院外聘研究员
“写生”之道
中国画山水写生可以理解为“为山河代言”的过程中融入艺术家的个人综合素养,其融汇文化修养、技术传承、个人情怀等,并时刻关照“写意精神”。
水墨的内涵为笔墨,而笔墨自身的抽象性具有包容性和无限性。所以我的作品一直在水墨表现和形式内容的无限探索过程中,利用经验值构建模式、利用探索性打破模式。当然这一切还是逃脱不了不同阶段的动态的感性行为,创作中时刻告诫自己遵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空观,即时间和空间的运动性。在对待传统绘画技术与自我创作的关系方面,强调观念为先,利用“后知后觉”反观作品的不足与缺陷达到阶段性、目的性的研习技术,有针对性地学习传统。
以“远观其势、近观其质”为判断画面效果的审美标准,并在点滴、迟缓的前行中释怀。中国画讲究“师承传统、道法自然”,悟“胸中山水”。
石劲松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中国画(水墨)艺委会主任
今天我们学习山水,可以从宋元经典中窥探古人对山水的艺术及人生的感悟,亦可从传统中获得关于山水的基本造型与法度。古人游历山川,由眼中之山,到心中之山,建构了中国山水画的崇高精神。今人学古人之法,可以修其身。然今人寻觅和探求心中之山,写生是途径。山水写生之法,在于将自己的心灵与所处的环境融为一体,或清雅,或繁密,或朴拙,或精致,或山川,或都市......所画之物象并不重要,重要在于画者与被画的对象有一种真实的熟悉与亲切,与被画的对象如常见或久不见的朋友,于是画起来便会轻松。写生的要点便在于轻松。无须过多纠结于细节,现场的感觉,一时的激动,稍纵即逝的印象以及笔落宣纸顺畅的手感,抓住了,便是一次好的写生,一次真实的写生,一次与山水的真正对话。也许,这种写生和游历,便是今人领悟山水精神的好方法。
周华平
湖南省画院专职画家、山水画工作室主任
我的家乡新化人文荟萃,英才辈出,是革命老区县。近代民主革命先驱陈天华、谭人凤,著名抗日将领黄浦军校代校长方鼎英、中华名将陈正湘,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教育家成仿吾等都出生于此;梅山文化更是源远流长,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935年冬天,按照中央的指示,在红二军团军团长贺龙、任弼时,红六军团军团长萧克,政委王震的率领下,渡过沅水,兵分两路,红六军团经安化县向新化县方向进军。我家门口就有一座古老的风雨桥,因为红军长征在此经过休息,也叫红军桥。每年回来我都会利用这短暂的停留,仔仔细细揣摩故乡的山山水水,画上几张写生作品,以此慰籍我在他乡时对故乡的思念。
董雷
中国国家画院创研规划处处长
为什么要写生?
我之浅见,写生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所以我们不能为了写生而写生,应该带着问题去写生。毫无疑问,写生能够给予艺术家更直观的感受和触动,能够在切身的体验和融入的过程中,特别是在不断变化的光影引导下而产生的时空交错,以及温度、色度、光线以及自然生发变化中找到那个触发的创作灵感,更为的难能可贵。
我对以写生代创作、甚至写生就是创作的说法持怀疑态度。我觉得写生最可贵的就是那种鲜活的感受,是十分感性的。而创作,往往需要理性的思考,是一种感性的升华。所以写生是一种不断体验和积累的过程,它的意义和价值并不仅仅是为了创作积累素材,那是照相机的功能,而是要通过这种在写生中积累的感受,保持一种对创作的热度,一种具有生命力的体验,而如何将这种体验经过理性的思考和整理,进而转换为后期创作的具体呈现?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将写生的价值最大化的发挥出来。
付红
湖南省画院专职画家,湖南省画院青年画院副院长
山水写生是表现自我对自然的一种感悟,是对自然生命本体,也是对形态规律本身。自然造化,变化万千、丰富精彩,山水写生并非对自然的简单描摹,而是探寻造化之妙、体悟形态规律,用自己的笔墨语言表现其精神气质。正确的观察方法是山水写生的基础,也是探寻山水之道的一把钥匙。自然之多变、成峦之叠嶂,是我们肉眼很难见其全貌和本性的,所以必须打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用“以大观小”的观照方式,从高处进行全方位的审美观照,不能固定于一点、拘于一时,山前、山后、游山、登顶、四时,多视角、多时间观察,才能深谙山水之真谛。对于山水写生,笔墨是我们表现自然的一种方式,首先是要鲜活。自然山石、树木林泉,都有自己的外在形态和内在性格,重在观察提炼其个性,而不是概念式的描摹,少一些套路和熟练,多一些鲜活和生涩。其次是寻找新的审美,在百千变化中寻找新的感觉和符号、新的形式、新的趣味,力求提出新的审美。
常欣
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副馆长
延安,新中国文艺事业的发祥地。无论是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还是在中国现代文艺史中,鲁艺都占有一席重要地位。近年来,我多次在延安地区采风写生,在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诞生地追寻文艺真理。在这片土地上,传统历史文化、民间文化和革命红色文化在此交集,也留下了“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长安画派、“艺术为人民”的黄土画派的灿烂足迹。从鲁艺到纪念馆,从枣园到杨家岭,从南泥湾到宝塔山,从公路大桥到沟沟坎坎,我在写生采风中,感受陕北地域黄土高原的辽阔苍茫,体会当地人民的质朴乐观,感悟延安精神的血脉传承。
写生采风中,我还有了新的发现。今日之延安,是绿色生态的延安,是发展的延安,是生机勃勃的延安。再登宝塔山,看到延河两岸耸立的栋栋高楼,沿黄公路更是通坦发达,曾经苍凉贫瘠的黄土高原如今变得绿色青葱惹人醉。延安日新月异的变化,使我对延安的印象有了较大的改变。笔墨当随时代,如何谱写新时代的绿色延安新篇章,成为我这一代青年画画人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深刻地认识到,艺术的积累离不开生活的沉淀,也许只有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才能使艺术步入更高的阶段,在传统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中得以感悟,培养和提升自我创造能力。
任赛
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家
80年前,毛泽东同志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艺事业指明了方向。今天我们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80周年,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和美术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守正创新、弘扬正道。带着时代的使命我来到京郊苇子水村,此地是明清时期的古村落,依山而建,院与院,房与房都是一条条石头砌就的小路相连,颇有曲径通幽,峰回路转之趣。炊烟袅袅、青山连绵、老屋墙根,草垛静穆,仿佛是一个个有故事的人,满满的历史厚重感。这里是北京首批市级传统村落,这些朴素的民居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是民俗文化中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作为美术创作者的我要创作精品力作,努力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
翟明帅
中国国家画院外聘研究员
2022年是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重温《讲话》,文中观点触及文艺创作的根本,常读常新。《讲话》触动我对以前的创作之路再回看、再思考,并对自己的艺术创作进行再拓展、再创新,获益良多。
去年秋天,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到《讲话》的诞生地延安。为了能够零距离地熟悉陕北的地形地貌和风土人情,随后的几天我深入到山乡野坬间,经延川,过榆林,至绥德,踏上黄土地感受这里的风土人情,遥望乾坤湾感悟天地之大美,走进郝家桥、蒲家坬古朴的窑洞,细数赵家坬的羊肠小道,在郭家沟、王家山等片石成屋的村头停驻,与老乡攀谈,一路走访一路写生,得写生稿数十幅。画笔记录下连绵起伏的黄土坡和半隐于土坡之下的窑洞,白色羊群在土坡间食草,还有那回环往复的山道、细密深邃的丛林和贫瘠的土地上依旧倔强地生长的枣树,这些都让我感受到陕北大地上承载的鲜活的、顽强的生命力,而人们的内心却有一种超脱世外的安然与笃定,给我极大的震撼。我逐渐意识到一味地在书斋中寻找创新本身就是一条死胡同,只有走出书斋到生活中去才能汲取艺术创作的养分,要向大自然学“说话”才能得到真正的“语言”。正如陆游诗中所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个文艺工作者需要不断地对自身的创作进行重新审视,艺术创造才能历久弥新,不断向前。
付振宝
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家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八个字概括出了中国画的真谛。向外师法自然造化,向内探得心源。他们之间有着一种内在的联系,“外师造化“明确现实是艺术的根源,强调艺术家应当师法自然,是基于坚持现实与艺术关系的唯物论基础上,带有朴素唯物主义的色彩。从本质上讲不是再现模仿,而是更重视主体的表达与情感的抒发,是主体与客体、再现与表现的高度统一。“外师造化”的内涵,是要师法自然对景写生,写生作为山水画进行变革和创新的一种重要方式,其目的并不只是山水画的视觉图式的创造和新变,更重要的是还蕴含着文化理念的革新,也就是对时代精神进行表现,这就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师造化”,而是通过绘画对新时代的繁荣面貌和蓬勃生气进行表现,真实展现整个时代的精神风貌。这就使得我们更要不断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体悟自然,才可能深入领会中国画的内涵,充分掌握前人提炼对象的经验,图像程式化的转换,笔墨个性化的语言,并且按照中国画所特有的艺术规律来实践,加以现代转化的有效途径,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陈散吟
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家
这几张作品主要描绘了在黄土高原之上,沟壑纵横的田垄间遍布着依山就势、交融紧凑、错落有致的窑洞,并对画面之中远近高低的建筑进行分主次描绘,增加了画面的节奏感。在写生过程中注重通过对自然物象的主观描绘,逐渐提炼出可以抒发个人情感的笔墨语言。在画面氛围上,这几幅作品运用晕染设色的方式烘托出一种氤氲淡远的气息,似是西北景致的印象在画面中徐徐展开。笔墨语言的选择上采用清淡、淋漓的表现方式,墨与色的碰触还原出真实意境营造,在虚与实的不断转换中感受西北景致在朝暮之间的微妙变化。
(中国国家画院山水画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