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寒风凛冽。记者来到商洛市残疾人服务中心六楼,一名正在拖地的大男孩热情地打招呼道:“你好!你好!”此时,男孩身后不远处,一名温婉的女子款款走来,也热情地回应着男孩的问候。她是商洛慧灵残障人士服务中心负责人李艳艳。
今年是李艳艳在商洛慧灵残障人士服务中心工作的第12年,她很欣慰自己能够一直坚持下来。2008年,22岁的李艳艳从渭南师范学院毕业,学美术教育专业的她一直认为自己会和其他同学一样,成为一名普通老师。然而,2012年9月,机缘巧合中李艳艳入职了商洛慧灵残障人士服务中心,开启了她10多年的助残之路。截至2023年年底,李艳艳带领团队服务了1000多名智力残障人士,他们多数来自商洛本地,也有来自安康、咸阳、西安的,还有来自河南等外省的。
据李艳艳介绍,商洛慧灵残障人士服务中心是商洛市残联与西安慧灵智障人士服务工作站合作的一个专门为8—40岁智障人士提供社区化服务的活动基地。中心于2011年7月成立,致力于在商洛地区推动智障人士社区化服务理念,关注智障人士的生存与发展,运用丰富的社区资源,为智障青少年及成人提供真实的学习环境,使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帮助他们建立、发展与个人、家庭、社区之间的良好关系,使他们能真正融入社区,享受应有的生活乐趣和平等的权利。
慧灵中心根据学员的情况,施以不同的援助。一类是通过老师的教导,家长的关爱教育,学员自身能力得到提升后,走向社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其中有的学会了按摩,能够自理自己的生活,实现个人价值;第二类是适龄学员经过训练之后,能够进入学校随班就读;第三类学员是经过训练,在情况好转后,可以帮助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父母接回家里,自行照顾。
李艳艳说:“我们的目的就是培养学员的自主能力,还有与人沟通的能力。比如你们刚刚看到的那个孩子,他刚来的时候跟人打招呼不是说‘你好’,而是去拉扯人的衣服。我们老师就会一直纠正他,不断地教他,直到他学会打招呼。”
为了锻炼学员自理能力,老师还会带着学员走进超市,认识各种各样的商品。也会让学员走出机构,认识斑马线、红绿灯,认识环卫工、警察等人群,这样学员在走出家门后,如果遇到困难就能够懂得向别人求助。
这些年,李艳艳有快乐也有艰难。2017年,由于机构调整运转,员工的工资都发不出来,年底只发了每个月1480元的基本工资。一共就10个员工,离职了一大半,让机构差点关门。一想到还有学员需要照顾和培训,李艳艳想尽了办法争取项目支持,开展托养服务,机构才得以存活下来。
2022年,疫情期间,学员不能回家只能在机构里面待着,让李艳艳犯了难。一共有20多个学员,却只有9名员工,加上两个兼职和她,一共就12名工作人员。在大家身体不适的情况下,既要关注学员的思想健康,又要关心学员的身体健康。那段时间,她白天忙着学员的吃喝、体温监测、核酸采样,晚上只能够在沙发上休息坚守,坚持了半个月才回了次家。
她说:“我不后悔做这项事业,我和学员之间是双向奔赴的爱。学员刘某总喜欢在我开会的时候,将我的杯子放到饮水机的最高处,给保护起来。有次,工作了一天的我身心疲惫,坐在办公椅上气喘吁吁,学员吴某看到我的鞋带开了,立马跑过来帮我把鞋带给系上了。那一刻,我真的非常感动,像这种感人的小事情每天都会在慧灵发生。”
对李艳艳来说,能够坚持下来离不开家人的支持。父母非常支持她的工作,他们觉得她是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她的丈夫偶尔会认为她花了太多的时间在工作上,忽略了孩子和老人,周末也不能休息让他心疼。但丈夫也会陪着她看望学员,“他在唠叨中用行动支持着我前行。”她说。
前路漫漫,李艳艳希望每个残障人士的“你好”都有所回应。每个人都伸出援助之手,捧出一颗爱心,平等看待他们,给予力所能及的关爱。
来源:商洛日报 记者 王孝竹
编发:商洛碎心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