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名篇佳作,观世间百态,享人文情怀
图文/周 敏 鲁国贵 首席编审/方 孔
【原创作品,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
倡导树立科学的语言观,重塑汉语研究的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2023年11月22日,当代著名语言学家,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云南省语言学会终身名誉会长,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骆小所教授应邀做客楚雄师范学院滇中人文讲坛,并以“语言观与语言研究”为题,为广大师生和语言文字工作者进行了一场高水平专题学术讲座。
(图片说明:骆小所教授做学术讲座)
骆小所教授从语言的定义入手,通过大量鲜活的语言事实,全面梳理了现代语言学史上一系列概念性的争执,深入辨析了诸如普通语言与艺术语言、理性逻辑与情感逻辑、语言应用中的“定法”与“活法”、话语理解中的“辞面”和“辞里”的关系。尤其是对近代以来一味模仿印欧语系语言结构进行描写和条分缕析的学术方法提出了尖锐的批评。骆小所教授详细解读了从陈望道先生以来针对《马氏文通》批评的学术观点,对现代语言学研究实际中导致汉语这一以表意为主的拟态化语言特征在研究中逐渐褪色的情形,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骆小所教授指出,中国语言研究自语文学研究转向语言学研究后,陷入了某种集体性的沉默。1898年《马氏文通》的出版,引发了中国语言学界对印欧语语法结构研究范式的机械模仿,使汉语这一以表义为主的拟态化语言在研究中褪失特色。上世纪三十年代,以陈望道先生为首开展的“文法革命”,力图矫正近代汉语研究,特别是《马氏文通》出版以来机械模仿印欧语言研究的弊端,倡导独立研究之新风,较为深入地讨论了汉语语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
然而,受西方语言学研究的影响,这场“文法革命”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马氏文通》的基础。上世纪中叶,受西方描写语法学的影响,汉语研究开始系统运用结构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汉语研究的精密性,但也使得汉语研究由此失去了汉语与文的整体性,严重脱离了汉民族语言交际的实际,特别是脱离了超越所谓语法结构规则的艺术语言的实际。
骆小所教授形象地指出,如同普通的步伐经变异可成为艺术化的舞蹈,普通语言经变异亦可成为艺术化的语言。因而,究竟什么是语言?什么是语言的规范?这仍然是我们应予深思的问题。骆小所教授认为,树立科学的语言观,是语言学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语言观的混乱,甚至可以导致文学观的混乱。而科学的语言观的确立,则不仅决定着汉语研究继承自己的语文学传统,借鉴现代语言学成果,真正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话语系统的汉语语言学体系。
同时还影响着国家的语言战略与语言安全。因此,立足汉语语言类型及其发展规律,重新回望中国传统语言学研究的辉煌历程,重新审视汉语研究的学理基础,重新建构汉语研究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是当下一个不容忽视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骆小所教授认为,楚雄师范学院多年来始终高度重视语言学科的建设,重视科学的语言观的树立与宣传。并且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逐渐形成了以曹晓宏教授为引领的汉语言文字学与应用语言学学术梯队,特别是通过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关于修辞学性质的论争等学术活动,晓宏教授的参与及其产生的影响,奠定了楚雄师范学院在语言学界,尤其是在现代修辞学和艺术语言学领域的影响。包括之后晓宏教授的团队在方志方言学、地方文献语言学、地方历史文化学等相关学科领域的标志性贡献,也使得楚雄师范学院成为云南省语言学界公认的一个基地。这一传统基础条件,也必将进一步促进楚雄师范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高质量发展。
骆小所教授的讲座,由楚雄师范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曹晓宏教授主持。曹晓宏教授指出,骆小所教授的这次讲座极富学术启迪意义,对于现代语言学的反思与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话语体系的重构,提出了纲领性的理论观念。骆小所教授对于“什么是语言”“什么是规范的语言”的再度追问,是中国当代语言学应予关注并予以回应的重要课题。骆小所教授关于“语言观与语言学研究”的精辟论述,既重视坚实的传统“小学”根基,又强调语言的实际应用功能;既重视语言结构的认识价值与理性逻辑,又强调语言的审美价值与情感逻辑,体现了学术的前沿性、思想的敏捷性、持论的严密性以及理论的穿透力、研究的实用性,骆小所教授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图片说明:曹晓宏教授主持讲座)
时值小雪节气,曹晓宏教授在小结骆小所教授此次讲座时,兴之所致,即席口占五言绝句一首:“岁暮凄风紧,南天丽日高。师心长抱负,耿耿见秋毫。”深情表达了对骆小所教授长期以来“抱负提携”之恩的感念。
骆小所教授以前瞻的学术眼光和朴素的阐释方式,引发了现场师生对于语言观及语言研究的学术反思。同学们从艺术语言的变异边界、变异表征和功能层级等视角与骆小所教授展开了深入探讨,热烈的师生互动将讲座气氛推向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