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陈海强 沈仕春
云县烘笼茶制作技艺(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杨济帆,布朗族,临沧市云县大寨镇人,现年23岁,就读于江西大学农业系,大三学生。勐麻大寨是茶文化历史较为悠久的乡镇,五、六百年的土司贡茶历史文化熠熠生辉。他从小就对茶叶情有独钟,立志将来要为家乡的茶叶产业发展而不懈地努力奋斗,让源远流长的家乡茶文化发扬光大。
拜师学习烘笼茶制作技艺
生在茶乡,耳濡目染家乡浓郁的茶文化,在茶文化的熏陶下得到不断地成长。他不但爱喝茶,还喜欢学习制茶的技艺。初中阶段的假期里,逐渐在大寨镇学习茶叶制作技术。为了掌握更多的制茶技艺,博采众家之长,16岁时到茶房乡拜“云县烘笼茶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张光阳为师,学习烘笼茶的制作技艺。经过张老师谆谆教导和自己孜孜不倦地学习,几年后终于学有所成,基本掌握了烘笼茶的制作技艺。
2020年9月,通过12年的寒窗苦读,他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江西大学就读农业系。在学校里,他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对茶文化展开了进一步的研究。为了更好地传承茶叶制作技艺,推介好家乡的茶叶,他于2021年向云县文化和旅游局提出申请,申报云县烘笼茶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通过考察、公示、评审等程序,于同年6月被云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家乡政府的帮助、支持和认可,使他提振了推介家乡的茶叶、助力乡村振兴信心。
茶文化在大学校园里传承
多年的学习中,他从一个爱茶的小男孩慢慢成长为一个掌握制茶技艺的“年轻师傅”。大寨的茶叶主要以勐库大叶茶为主,茶是好茶,但家乡人缺乏对茶的管理,制作技术粗糙,致使茶的品质无法提高,茶叶的经济效益低,传统茶叶的销售模式单一,缺乏茶叶产业发展的创新意识。在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的时代,若故步自封,走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老路,没有从传统的茶产业发展模式中解放出来,那家乡的茶叶产业就没有光明的前景。
肩负着责任与重托,进入大学的校园后,他依托母校的资源平台上下求索。几经周折后,2020年初他与几位合作伙伴在天津开办了“天津云叶茶叶有限公司”,公司容纳了两项茶叶非物质文化制作工艺。公司发展的初衷就是通过合作伙伴的力量,传承发展好家乡茶文化,把家乡的茶叶推介到全国各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为家乡茶产业的创新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同年,他还与“云南华侨商会”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在带动家乡茶产业发展上又开启了一个新的征程。
他获得了“云县烘笼茶制作技艺”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后,向江西大学老师汇报了创业情况及初衷,得到了校方的大力支持,经过校委会的一致同意,于2021年10 月,在学校里开办了“云南茶文化交流所”,主要推介家乡的茶叶,让更多的人认识家乡茶,爱上家乡茶,家乡茶顺理成章成为校方的接待茶。为了让家乡茶走得更远,2022年6月,他与朋友联合在江西创办了“江西云茶茶叶有限公司”,在推介好茶叶的同时,积极参加校方开办的人才培养项目和各种类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参加了上饶市举办的“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校方的大力支持。
探索家乡茶叶发展新路子
关于家乡的茶产业发展,他和团队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一套契合新时代的发展路线:互联网+新人工AI+cheatGPT+互联网矩阵式。通过三位一体的新型茶叶销售渠道、茶文化传播的新方式,让家乡的茶叶搭乘互联网的快车,畅游世界。目前公司正在为所需的技术搭建网络科技基础,已初步成形,计划于2024年联合“云县文化和旅游局”和“云县茶叶协会”一起合作完成此项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