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硬核“出圈”!​“五毒不侵”口罩成业界天花板

方寸之间,非遗文化硬核“出圈”,跨界美出了新高度。近日,由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监制的“五毒不侵”非遗文创口罩成为爆款,5款甘肃非遗文创口罩将传统文化习俗与现代受众群体相结合,在方寸口罩上展示传统文化之美以及精神内涵,并赢得了网友口中“口罩界”天花板的美誉。庆阳香包绣制:“五毒不侵”求健康(春款)

非遗文化硬核“出圈”!​“五毒不侵”口罩成业界天花板

在口罩成为日常必需品后,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持续推出四款甘肃非遗文创口罩,分别是主打款:“五毒不侵”“硕果累累”“旋鼓庆丰收”“鼓舞太平”“富贵吉祥”舞狮非遗文创口罩,涵盖了一年中的“春夏秋冬”以及春节特别款。“八岁学针线,十三进绣房。进入绣房绣鸳鸯,百样故事都绣上。”庆阳民谣里,女孩七八岁捉针穿线,十岁左右开始扎鞋垫、袜垫,绣下的针脚要“左看是行行,右看是样样”。长到十五六岁,开始在枕头、鞋面子上刺花绣画,为自己做嫁衣。《黄帝内经》的作者岐伯生于庆阳,他曾佩戴药物香包防疫驱瘟、禁蛇毒,开创“熏蒸法”,在此地,多种浓烈芳香气味的中草药研制的细末塞入香包成为普遍习惯,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仅有避邪驱瘟之意,更是一种心灵手巧的比拼。2002年庆阳市被中国民俗学会命名为“香包刺绣之乡”,2006年,庆阳香包绣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庆阳香包绣制技艺中有惟妙惟肖的五毒元素,五种毒虫或被制作成香包,在端午节期间挂在孩子们的后背上,或者绣制在肚兜上,给年幼的孩童裹住最容易受寒的肚脐。“五毒不侵”文创口罩庆阳香包绣制技艺中提取了这一抗疫元素后,通过手绘图的方式使“五毒”变成人们口罩上的护身符,并命名为“五毒不侵”非遗防疫口罩。这款“五毒不侵口罩”以春夏之际大地上最常见的青黄为主色调,“五毒”聚集在口罩中央,将“保平安”的美好愿望寄托其中。侧面有一竖行小字:庆阳香包绣制,一侧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LOGO成为五毒元素身份的佐证。

非遗文化硬核“出圈”!​“五毒不侵”口罩成业界天花板

洮砚:炎炎夏日更清凉(夏款)“久闻岷石鸭头绿,可磨桂溪龙文刀,莫嫌文吏不使武,要使饱霜秋兔毫”这是宋代词人黄庭坚曾为洮砚写下的赞美诗。洮砚制作创始于唐,盛行于宋明清,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名砚之一。洮河绿石产于甘肃省南部洮河中游卓尼县、临潭县、岷县交界的喇嘛崖一带峡谷中。2008年,洮砚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硕果累累”洮砚文创口罩选用洮砚中的“葡萄”作为重要元素,传统审美中,葡萄具有丰衣足食、美满富足、硕果累累、多子多福等意味,口罩选用了淡绿色打底,与洮砚的“鸭头绿”呼应,在盛夏之时,视觉效果清凉舒适。武山旋鼓舞:庆丰收话喜悦(秋款)武山旋鼓舞又称“扇鼓舞”或“羊皮鼓舞”,主要流传于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的滩歌镇、洛门镇百泉村、龙台乡、山丹乡等乡镇村庄。旋鼓手动作技巧很强,一般由青壮年男子为主力,“旋转”是主要表演特征。“旋鼓庆丰收”文创口罩提取了造型别致的“羊皮鼓”的元素,鼓面漂浮在淡金色天幕中,口罩下方,金色而饱满的谷穗迎风飘扬,秋日里丰收喜悦呼之欲出。兰州太平鼓:“鼓舞太平”求吉祥(冬款)

非遗文化硬核“出圈”!​“五毒不侵”口罩成业界天花板

兰州太平鼓素有“天下第一鼓”的美誉。2006年,兰州太平鼓被列入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太平鼓其名、其声、其表演,都是植根与西北大地上的传统审美。农闲时,铿锵有力的鼓点带给世界蓬勃生机。“鼓舞太平”文创口罩以蓝色为主打色,湛蓝的天幕上,高高举起的红色太平鼓醒目而吉祥,这是人们对于“享太平”的祝愿和期待。高山戏:富贵吉祥带回家(春节特别款)

非遗文化硬核“出圈”!​“五毒不侵”口罩成业界天花板

狮子是我国民俗文化中最为常见的吉祥神兽,它是智慧和力量的化身,有吉祥、繁荣、生生不息的寓意,象征地位、尊严、平安。此款口罩提取了武都高山戏中的狮子形象,高山戏又名“高山剧”,是甘肃省独有的两大剧种之一,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农人们认为,正月里高山戏表演时在村子里走“佛法僧宝”等字样如同给村庄盖了一个印章,他们相信这印章可以起到镇宅、纳福、驱邪等作用。口罩正中,红色狮子目光炯炯,狮子带来的美好祝福将跨越时光与岁月,庇佑人们幸福安康。来源:兰州日报、兰州晚报

(0)
上一篇 2022-05-13 23:43
下一篇 2022-05-14 13: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