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水库移民村的变迁

央媒头条山东讯(中国通讯社记者 张兆伟 通讯员 蒋发博 刘兴刚 刘涛)1958年春,开始修建冶源水库,指挥部设在红新村里,千余名民工住满各家各户。1959年,水库建成蓄水后,村民陆续迁往临时住处宫家坡、老崖崮等村,有的投奔亲友。同年8月,原红庙子王舍村全部搬迁,水库蓄水。1959年秋后开始在海浮山前建设新村!1960年,正值生活困难时期,村民多未建房,村原耕地被占用和淹没,县政府从迟家庄、老崖崮村、半截楼村划给红新村耕地845亩。村庄建设占地325亩,养殖业占地40亩,葡萄园占地100多亩,苗木繁育及其他占用近百亩,粮田仅有280亩,村民每人分地0.33亩。

2024073100393362

红新村历届两委想带动群众致富,均发展失败,村集体经济负债380多万元,发展停滞不前。2015年新一届村“两委”上任后,积极整合资源、争取项目,发展村集体经济,先是将原红新村幼儿园改造提升,让本村及周围的幼儿有学上,并通过市级幼儿园验收;对沿街楼房进行出租,增加集体收入;通过招商引资建起了山楂制品厂,安排60多名群众就业;争取光伏发电项目资金100万元,发展光伏发电产业;引进投资50万元的产业扶贫项目进行肉鸭养殖,村内经济实现质的飞跃。2019年集体经济增收达80多万元,到2023年底,集体经济年收入达100多万元,村集体固定资产达到1000多万元。

2024073100394684

“经济发展了,就要把钱花在最需要的地方,造福人民群众,让群众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村党总支书记刘兴刚说。以前村内道路坑坑洼洼,缺乏统一规划,人居环境较差。为改变这一现状,加快乡村振兴步伐,村“两委”多方筹资进行美丽乡村建设。投资600多万元用于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对全村5条大街、45条小巷全部进行硬化;组织人员清理村内垃圾,做到日清日洁;建成300㎡老年活动中心,让老人幸福快乐生活。村内进行了绿化彩化亮化,还盖起了5幢高层居民楼,现在村里道路宽敞整洁,建有绿化花池,村容村貌发生了精彩蝶变,已成为美丽乡村示范村。

黑陶瓦盆制作是村里的特色传统文化,已入选潍坊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村里抓住这一资源优势,投资150万元,建起占地600平方米的红新黑陶瓦盆展览馆,建设陶坯制作、烧制、黑陶展览、传习体验等功能分区,为黑陶瓦盆技艺传承、教学搭建平台,被省文旅厅列为“山东省县及县以下历史文化展示工程示范点”,成为多所学校的学生实践基地。同时,紧盯市场需求,采取“党支部+合作社”模式,不断拓宽黑陶瓦盆产品销售渠道,经济效益良好,实现了文化传承、村集体增收、村民致富的“三赢”。

2024073100401230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红新村持续开展乡风文明建设,以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振兴。在村内设立精神文明宣传栏,在村口建有党建主题文化墙,村内沿街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彩绘;村里每年为考上大学的家庭送去奖金;年年开展孝敬老人、夫妻互敬、邻里和睦为主题的美德实践活动,组织评选“平安家庭”、“十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优秀产业带头人等,村里形成一家有事大家帮的良好氛围。村里建起了文化活动室,配备电视、空调、棋牌桌,远程教育设备等文娱设施,“农家书屋”配套5000多册书籍,定期开展书画笔会、戏曲创作等活动。组织村民成立20人的红新文艺宣传队,编排《党的政策就是好》《说说红新新变化》等健康向上、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经常开展文艺演出;每年“五一”“七一”“十一”春节等节假日,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群众身边的好人好事等,进一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村民的脸上都挂着幸福的笑容,绘就出了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2024073100402851

“宽阔的街道,成排的的房屋,整洁的卫生,五色的绿化,多彩的墙壁,百姓的笑脸……,令人耳目一新。近年来,临朐县冶源街道红新村秉持“强组织、活产业、兴文化、促振兴”理念,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通过土地流转、项目引进、建设商贸大集等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村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被评为“省级文明村”“潍坊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潍坊市过硬党支部”等。2023年12月,又获评“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村”。
责任编辑:梓 艺

(5)
上一篇 2024-07-30 23:26
下一篇 2024-07-31 09: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