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庄水库库区村移民工程——沙沟大桥
央媒头条山东讯:1960年5月,山东沂源田庄水库大坝合龙,当年开始7个大队的库区移民搬迁工作,到11月时,完成安排284户共1138人。
刚开始时,干部社员在思想上有些混乱,群众故土难离,顾虑多,还有些大队干部认为建房不如生产要紧,单纯抓生产,建房工作又比较吃力,妨碍了建房进展。1960年秋,库水位下降,被淹没的房子重新露了出来,部分社员又搬回到原来的房屋。小黄庄大队社员赵书礼说:“我这瓦房被水泡了一半截,还没塌,这样居住可以,建不建的不要紧。”还有的群众对最大洪水到来时的危险性认识不足,社员见到溢洪道又在加深,房子可能淹不着了。
入冬结冰后,无法进行房屋修建,移民小组召开移民村的负责人会议,开展“四算”,算时间、算劳力、算任务、算料物,大力开展备料工作。山村以备石料为主,平原以采购秸草为主,参加备料的劳力有500余人,开的开、运的运。同时采购员广开门路,分头出发,采购物料。到1961年春节前,各大队已备好建房133间的石料、145间的高粱秸、202间的草、425间的木料。沙沟大队联系九会公社的各个生产队,采取用煤炭换草的办法,筹备建房用草13万斤,为明春按时开工打下物料基础。
田庄水库库区村移民工程——许村热带水果园
县委与移民委员会为做好“两保”工作(即:保口粮、保过冬),实行“两保”责任制。经过分类排队法,摸清实际收入底子,为精准救济、保障移民生活奠定基础。库区移民村的口粮最高是350斤,一般的是330斤,最低的是285斤。沙沟大队在未摸底以前,原计划统购任务10万斤,社员平均口粮较低,通过研究后又补了4万斤,人均口粮达到350斤,社员情绪非常高涨,在建房中劲头足、热情高,有的小队晚上组织社员推石头,加强备料工作。
对身体弱和有痨病的老年人,采取用地瓜干换谷子的办法,用10斤地瓜干换10斤谷子,老年人换来小米后,碾成小米面,每早一碗茶汤,改善生活,受到社员的好评。田庄大队有25户换谷子500斤,该队社员朱喜祥说:“国家对咱照顾的又圆满又周到,真是知道咱的好歹,叫咱们喝上了小米面茶汤,等过年暖和了,咱们要好好干,来报答上级对咱的关怀。”另外对产妇和个别病灾户,照顾部分肉类品。
干部分工到各生产队进行检查,察民情、解民忧,帮助社员们想办法、出主意。有的社员户穿不上棉衣,通过检查摸底和排队,需要救济的有71户、287口人,救济现金1097元、棉衣80件、被子13床。田庄大队哑巴齐希谓是个单身汉,这么冷的天,家中连一床被子也没有,大队党支部发给他棉被时,他激动的连连打手势比划,意思说“八路军好,共产党好”,乐得闭不上嘴。店门生产队的单身汉张金芝,常年有病,很多年都没盖上过被子,通过发放寒衣,给了他一床被子,他说:“我从小跟着俺爹娘,没想到盖上被子,现在盖上了新被子,谁也比不上共产党亲。”
当时,整个移民区7个大队共计有耕畜168头、小家畜724头。为使牲畜安全度过寒冬,迎接明年春季大生产,移民小组组织建起牛棚36间、羊圈35间,各生产队组织广大社员割山草,备好过冬用的饲草和苫房用的草苫子。在那个物资极其贫乏,生活极其苦难的情况下,库区群众无怨无悔听党话、跟党走,党让干啥就干啥,广大群众的积极配合,是水库工程顺利建设的重要保障,库区移民工作在最大限度做好“两保”的同时,不断加快安置房屋的建设,让库区移民住有所居。(沂源县水利卷编纂组 陈富锋)
鲁村镇小黄庄村移民道路及文化广场工程
来源:沂源县水利局 陈富锋 记忆沂源
编审:张兆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