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陆良县中枢街道文化小学 彭建才
为了适应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和培养人才的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又要注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指导实践,实践鼓励创新。实践是基础,创新是发展。经过三十八年的教学实践,我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同培养毅力、兴趣、爱好有机结合起来。
一个人的能力要想完全发展,没有主观的勤奋努力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医学家李时珍花了27年的时间才成功的著出了《本草纲目》一书。生物学家达尔文经过16年的研究才完美的著出了《论食虫植物》一书。他们的成功是靠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敢于同困难顽强斗争的毅力实现的。没有钢毅顽强、百折不挠的毅力,就不可能取得任何成就,也就谈不上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必须把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刚毅顽强的意志品质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
其次,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与学生的兴趣、爱好密切地联系起来。学生对某种活动具有强烈而稳定的兴趣爱好,他们就会自觉地去克服重重困难完成某种活动。以教学多音字“参”为例:方法一是拼读:参(cān)观、参(cēn)差(cī)不齐、人参(shēn);方法二是写话:我们去参(cān)观那些参(cēn)差(cī)不齐的人参(shēn)。学生们采用方法二时学习效率更高,也即采用方法二这类创造性的方法可提高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很多例子说明,兴趣爱好鼓励学生去从事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又促进学生去创新。所以说,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时必须同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结合起来。
二、讲清科学概念和原理,教给学生规律性知识,促进学生实践活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学生实践活动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并非是知识增添的多少,而是对科学概念和原理的融会贯通,及对事物本质规律的掌握。只要学生掌握了事物的本质规律就能实践操作、发现新知识、掌握新规律,即使对错综复杂的问题也能应对自如。科学概念和原理都是人脑对事物本质特征探究所得到的。学生只要能认真掌握,就能成为他们认识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理论基础。教学“辨、辫、辩、瓣”这一组形近字时,用以下“形意相关”规律引导学生识记:一点一撇(师)来分辨;夹着青丝(纟)扎成辫;有言有语(讠)好争辩;结瓜(瓜)先要长花瓣。由于规律知识是事物本质特征的概括和事物之间本质联系的反映,所以教给学生规律性的知识是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的必要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正确教给学生规律性的知识,才能引导学生去实践和创新。
三、科学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的重要条件。
在教学中无论是把人类积累的经验成果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财富,还是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都有赖于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传授。首先,教师既要善于提出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又要善于创设研究问题的情境,从而使学生的智力积极活动起来,指向一定目标。我们可以用讲故事、猜谜语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其次,良好的教学方法应当符合学生思维活动规律,使学生的智力活动按照科学合理的逻辑顺序展开。再次,良好的教学方法应当从学生智力发展的实际水平出发,要提出使学生智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教学时引导学生背诵《燕子》最后两个自然段时,可以画两幅简单的图;一只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掠过,几只燕子横掠过波光粼粼的湖面;有几对燕子落在电线杆上。这样用图画作为拐杖,可以帮助联想、记忆和背诵。总之,成功的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天赋和才能,促进学生创新和实践。而拙劣的教学方法,只会压抑学生才能的发挥,阻碍学生进行创新和实践。
四、根据学生能力差异,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创新和实践。
通过多年的观察分析:学生的智力发展不是匀速、同步的,学生的能力也是不同的。每个人的能力都具有个人的特点,能力个别差异不但表现为个人所具有的能力不同,也表现为同一种能力的发展水平有高有低。有的学生智力发展明显地落后了同年龄学生的水平;而多数学生智力发展是一般的水平。人的能力出现的早晚也有所不同。有的学生能力早期就表现出来,有的学生则是“大器晚成” 。学生的能力既有质的区别,又有量的差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承认这些差异,重视这些差异,并针对差异,因材施教,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一般分为超群、好、中、差四类。在教学中对智力、能力超群的学生,要重点抓德育,教育他们正确看待自己,注意引导培养他们全面发展,而且要在发展一般能力基础上发展他们的特殊能力。对于智力和能力一般的学生,重点要教给方法,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创新习惯。
总之,聪明在于学习,能力在于培养,创新出于勤奋,实践出于勤劳。把学生培养成兼备高尚品德、聪明才干、“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鲜明个性的一代新人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是社会对教师的期望,也是教师工作的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