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滇游日记之顺宁

古道阡陌,原野荒凉,边陲凤庆走来了一主一仆,一个瘦高个的男人不时在路上望着远方的山梁,若有所思的寻找答案,没有人知道他在思考什么,要做什么,没有人给出答案。然而正是这个瘦高个的男人把凤庆浓墨重彩地定格在了《徐霞客滇游日记之顺宁》。没有现代飞机的快捷,动车的风驰电掣,家用汽车的说走就走的旅行。一个中年男子和一个仆人一路餐风露宿靠着双脚游历了大明十三省,用一腔热血领略神州大好山河,用铿锵的文字传承华夏文明。这是一次伟大的私人旅行,也是一次伟大的地理札记。

1639年农历八月初一(公历8月29日)至农历八月十六日(公历9月13日),年过五旬的徐霞客(1587年-1641年)游历和考察了当时的顺宁府境(包括现在的昌宁和云县部分区域)。时间是最好的记忆,文字是最美的句点,且让我追随原著和时间以及自己的感悟为你一一道来,为你在品茗做茶之中,增添乐趣和灵感,为醉美滇红奉献出茶者的虔诚和耕耘。

1639年八月初一(公历8月29日)徐霞客从今天昌宁的腊邑向东下山,先后经团霸营、柯街小街、过中火铺、小蒿坝,经瓦房哨、草房哨直达今天的昌宁县城,天黑住宿在街心江西人开的葛家客店。

1639年八月初二(公历8月30日),天上雾气阴蔽,徐霞客早晨起床,正找饭吃的时候脚夫逃走了。再去找个脚夫代替很久找不到,雨又一阵一阵的交替来临,只好闷闷不乐地在寓所写了一整天日记。

1639年八月初三(公历8月31日),雨依然霏霏不止,又找不到脚夫,徐霞客只好坐在客店的楼上郁郁不欢地写了一整天日记。葛姓店主是个市侩之徒,嘴里答应帮徐霞客找脚夫,可居然一次也没有去找,坐视徐霞客的困厄为快乐。

1639年八月初四(公历9月1日),天气早晨下雾后晴开。顾仆与店主人帮徐霞客找脚夫都不值得依靠,徐霞客只好自己到集市中寻找,这天正好是昌宁街子。徐霞客往来于稠密的人群中,找到两个人,一个挑担去顺宁(今凤庆),一个用马驮物去锡铅,都约定正午到葛家寓所,徐霞客这才返回来。到中午,前往锡铅驮物的马匹先到,便请了他。而后去顺宁的人也来到,已来不及了。于是吃饭,用马匹驮物上路。

徐霞客出昌宁县城东门,沿驿道行走,经罗扁、付乐、过乌龟洼,行至玉壁岭(现小桥温泉下六甲村岔浪坝村民小组),有两三家人住在峰头。此时太阳还高,天时还早,因为前边路上无处可住,便在玉壁岭休息了。

1639年农历八月初五(公历9月2日),徐霞客黎明起床,吃饭后就上路了,夜间的雾气还未收住。徐霞客沿永顺驿道(今保山到凤庆)行走,经水塘哨(今昌宁大墩子山北麓,老云保路小桥至昌宁段12公里处)、大桥(今大桥洼子)行至小桥(今温泉祝家寨小石桥),在村中农家吃饭。此时,大雨又来临,徐霞客很久后才上路,经兔威哨(今温泉社区陈家寨后茶地)到达锡铅一个靠山坡的村落,有温泉位于两溪会合处的北岸(今昌宁小桥温泉),也算是一处奇观了(据顺宁府志记载:顺宁府辖达丙里(今属昌宁县田园辖),达丙里辖锡铅,锡铅辖小桥)。

这天下午来到小桥温泉后,驮物的马匹投宿在客店,徐霞客先找到一个脚夫,要价太贵,勉强听从了他,就向南步入公馆,就是锡铅驿了(驿站:古代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的场所)。

徐霞客返回在店中吃饭,饭后急忙往南由公馆侧边到温泉洗澡,天黑返回睡下。

1639年农历八月初六(公历9月3日),徐霞客早晨起床吃饭,昨天叫的脚夫也来了。付钱后整理担子上路,徐霞客把一包饭加在担子上,脚夫立即抛下担子走了,终于不能成行。徐霞客有点惆怅,于是到东溪散步,有大树横在溪上作为桥梁,这就是去凤庆的路了。徐霞客仍向西上到公馆,从公馆的西南下到西溪,这是去昌宁勐统的路。有茅屋聚焦在北冈上,那是锡铅街子。问到一个脚夫,他要价也非常贵,并且是明天才走,于是徐霞客返回客店写日记。

1639年农历八月初七(公历9月4日),前一天抛下担子的人又来了。徐霞客就吃了饭同他上路。从锡铅公馆往东下走。涉过东溪上的独木桥,沿永顺驿道(今保山到凤庆)步入今天的习谦,开启了现在凤庆版图的游历。

徐霞客步入今天的习谦后,走过一座桥,越过河中的溪水,这条河是勐佑的西溪,河水往南流到前边的山间,与锡铅的水流在勐佑的南边合流,就是今天的勐佑河了。山涧的东面,房屋层层叠叠出现,这就是勐佑村了。徐霞客向东爬破上走,经今勐佑箐口、大殿山、水槽行至中和村(当时的中和为“中火”,意为途中午休用饭),有匾额上写着“金马雄关”卖豆腐供人吃饭的饭馆,前边有两家人,就是官方用于传递和收集信息的塘报人家了(塘为长度单位,十里为一塘,明代一里等于现在的576米)。

徐霞客在饭馆吃饭。饭后,徐霞客沿着驿道又继续向东爬坡上走,路上有几棵倒卧横跨于沟槽上的大树,有两棵如同桥下走,有一棵更大必须弯腰趴伏才能过去。驿道上越过山脊向南转,有用木头架为营门盘踞在山岭东面的地方,是白沙铺哨(于2023年4月6日考证,白沙铺哨为安石村和中和村交界的白沙沟,在今保牛山上,前为太平山)。徐霞客由白沙铺哨门往南继续沿驿道行走,就来到了望城关(今安石村望城关上走至太平山隘口处),当时有一两户人家居住在望城关的东面。

徐霞客从望城关直下,不用多长时间就来到了坡脚,向东走上大路,经今接官亭过了两座小桥上了一个坡就进入了顺宁府城新城的北门(今凤庆大北门,门曰:隆昌门),向南经过府衙(今凤庆文庙)门前,稍稍转到东向的街面,就有集市店铺在这里了。徐霞客又往南穿过一条坡,走出南门(今郭家寺路口,门曰:庆云门)后到达龙泉寺(今凤庆县造纸厂厂址)。龙泉寺寺门向东,这个地方叫做旧城,可实际上并没有城。此时龙泉寺中开堂讲经刚完,僧俗扰扰攘攘,好不热闹。徐霞客进寺时恰好赶上寺中施斋,走了一天的路(从昌宁小桥温泉到凤庆县造纸厂)也饥肠辘辘了,于是饱餐一顿斋饭后停放担子住在寺内。

1639年农历八月初八(公历9月5日),徐霞客清晨起床,从殿后的静室去叩见讲经的法师,正遇上法师入定打禅,没有见面徐霞客就出来了。徐霞客此时打算赶去云州(今云县),从云县有路可以到达蒙化(今大理巍山),但考虑到从云县前去巍山雇脚夫很困难,前边两次雇脚夫的不快经历还历历在目,不如仍然返回凤庆,可以省去两天的负重,于是徐霞客就把行李寄存给住持禅师达周,准备轻装同仆人上路。这时达周禅师挽留徐霞客吃了饭再上路,于是徐霞客在寺内等候吃饭。

徐霞客在寺内吃过饭,上午才走出到寺前,向东顺着小溪下到平川,越过一座亭桥来到平村,沿东面一列山的山麓往南行,慢慢登上一条西突的山坡,村庄房屋夹道,有座普光寺傍着东山面向西(址今平村上村)。徐霞客过归化桥(今平村桂花桥),向西南继续爬坡前行,有长长的瓦窑高高伫立在西坡,就是今天的瓦罐窑了。

徐霞客过瓦罐窑后,经鸭子塘(原炸药仓库,今工业园区)、象庄、安乐村(今洛党镇永和村)到达鹿塘(今洛党),洛党的河谷稍稍回绕开阔些,田地更多,村庄房屋高踞在东西两面山上十分繁荣,而西坡的鹿塘(今洛党镇政府所在地)尤其繁盛。徐霞客到达洛党,时间才到下午,因前边无住宿的客店,就住在客店楼上写日记。

1639年农历八月初九(公历9月6日)黎明,徐霞客在洛党吃过饭后上路,仍然沿着西面的一列山沿驿道继续往下走,有一座山向东延伸,使凤庆河(迎春河)改变了流向,向东北流入山谷。有一条小河自西南的山侧前来会合,于是徐霞客便逆着小河沿着驿道前行,向东越过小河上的石桥,有三四家人居住在南山东面的山坳。徐霞客由南山爬西边的山坳,往南越过东突的山脊,有三间茅屋高踞在山脊上,就到了把边关(今洛党把边寨),当时有两三家人傍把边关居住。

徐霞客仍然沿着西边一列山由把边关继续往山下走,走到峡谷中,徐霞客往东又看见了迎春河破峡南出流向云县,由此往下走五里,路分两岔,一条是往东南走到山脚过河去云县新城,一条是往西南沿着山岭走去云县旧城。沿着山岭走比过河走需要多走十里。徐霞客考虑到先前准备去拜访的云州杨大人已到省城主持乡试,在永昌府考察时遇到的好友闪知(人名)给云州杨大人的书信也不用投递了,再则过河的桥梁已被大水冲走且水势较大难以渡过,徐霞客就沿着山岭去云县旧城的路来到了翁溪村(今洛党大兴龚家湾)。

徐霞客到了洛党大兴龚家湾后,继续东向沿着驿道向云县进发,路过顺德堡、函宗到达有数百家人居住的云州旧城(今云县城),在云州旧城吃饭。饭后,徐霞客离开旧城继续往东北方的田野间前行,走了两里来到一个建有观音阁的地方,此时天色正当中午,徐霞客有点困了,就在阁中稍作休息,此时阁中的老僧为徐霞客烧水泡茶,这是徐霞客滇游日记进入凤庆后第一次写喝茶。

徐霞客离开观音阁后经砒柱亭桥,经驿道进入云州新城东门(今云县新城坝),云州城中荒寂不堪,衙门前匾额写有“钦命云州”四个大字,衙门向东,前面只有一条南北相通的街道。此时才过中午,徐霞客就住在州衙南边的客店中。这一天的时光,徐霞客无论在云州新城还是在云州旧城的游历中,都在探究和考证澜沧江的流向?

1639年农历八月十日(公历9月7日),徐霞客黎明起床吃饭,走出云州新城南门,向西南沿西山坡前行来到马鞍山,立足马鞍峰俯瞰云县全境,用他的慧眼和学识经验来考究云州的地理和山脉河流走向。徐霞客过了马鞍峰来到马鞍岭,有寺庙背靠山峰面向北方。寺前有三间房子位于岭头,是茶房。徐霞客从马鞍山西下二里多以后,又进入了今凤庆属地洛党大兴,结束了时长近一天的云县实地考察。

徐霞客从洛党大兴龚家湾对岸一片开阔地带西渡迎春河,从田间爬坡上坎来到大兴龚家湾村下边的大路,转向北就是从洛党去云县来时走过的路,徐霞客沿着西山踩着山坡往下走,不多时就回到把边关,肚子也饿了,于是烧汤吃饭。

饭后徐霞客从把边关继续北走十里来到洛党,此时已过中午,太阳暴晒,暑气逼人,只好又投宿于先前在洛党住过的那家客店,休息调整一下身体状态就开始在楼上写日记。

1639年农历八月十一日(公历9月8日),徐霞客离开洛党,走了三十里后来到平村桂花桥,过桥后从迎春河东岸沿着东山山麓行走,进入普光寺(址今平村上村)。徐霞客一开始把普光寺认为就是东山寺(现东山寺),进去后才知弄错了,东山寺还在北边。东山寺背靠东山,面向西山,正好下临新城(顺宁府)。到了东山寺后,徐霞客沿石阶逐级而上。东山寺正殿用楼作为大门,后面有层层楼阁。楼阁的上层供奉玉皇大帝。登上楼阁,就见凤山交相回绕,顺宁府的城墙回旋盘绕,都可以平视一览眼底了。

徐霞客下了楼阁,进入东山寺左侧的客房,与一个先前在龙泉寺见过一面的僧人不期而遇,看到徐霞客后这个僧人便热情地挽留一同吃饭。饭后一同坐在东山寺前边的门楼中,徐霞客才知道这个僧人是今鲁史镇西北山间寺中的和尚,为听讲经来到龙泉寺,东山寺的和尚邀请他吃饭。他给徐霞客讲起他的修行经历,年少时候就曾到过挝龙江、木邦、阿瓦的地方,他讲的话与徐霞客在云县考察探究澜沧江流向问过的旧城瘸子、新城的客商所说的,清清楚楚全都相合。这些都佐证了徐霞客推断澜沧江是独流入海的结论是正确的,而《大明一统志》记载澜沧江流经云县后向东转与礼社江合流汇入元江。有话则长,不知不觉之间就到了下午,徐霞客才离开东山寺,进入顺宁府东门(今凤城朝阳街,门曰:朝天门),找一个脚夫未找到,此时山雨如注。徐霞客只好出南边的关卡,走一里,再次入住龙泉寺。

1639年农历八月十二日(公历9月9日),徐霞客在龙泉寺吃了饭。命令顾仆进顺宁城去找脚夫。然后自己前去龙泉寺殿后的静室拜访讲经的一苇法师。一苇法师烹茶烤饼(这是徐霞客滇游日记进入凤庆后第二次写喝茶),拿出鸡枞和松子来款待徐霞客。可见当时的顺宁府生态环境有多好,土特产晒干的鸡枞和松子多,用来招待客人在今天来看是相当高大尚了。在坐谈之间,一苇法师拿出他在云游途中得到的当时书画名家黄慎轩的书画卷轴给徐霞客观赏。下午找不到脚夫,徐霞客就把寓所迁入顺宁府新城北门(今凤庆大北门)附近的徐家的楼中,与蒙化(今巍山)的妙乐禅师一同等候马帮。

1639年农历八月十三日(公历9月10日),徐霞客与蒙化(今巍山)妙乐禅师同住,等候的马匹没到。马帮傍晚才来,就与妙乐禅师各自讲定了一匹马带行囊,约定明天上路。这些马帮都从白盐井驮盐而来,可以直接到达鸡足山,很方便。当时徐霞客有想从蒙化(今巍山)到天姥岩的想法,但又怕马帮不能相等,所以只雇到蒙化城(今巍山)为止。

1639年农历八月十四日(公历9月11日),徐霞客早晨起床吃饭,马帮因为等候收取盐款,中午才出发。徐霞客走出北门(今凤庆大北门,门曰:隆昌门),向东北下涉过溪流来到接官亭,有税课司在这里。有一条分岔往西去的路就是去今保山的路了。此时马帮还未到,徐霞客先到达,就坐下观览顺宁府的地理形势,一并询问顺宁府的设府始末。

顺宁(今凤庆),旧时名叫庆甸,本来是蒲蛮(元明史籍对少数民族布朗族、德昂族的泛称)的地方。它的地理位置正北是永平(今大理永平),西北是永昌(今保山),东北是蒙化(今大理巍山),西南是镇康,东南是大侯州(今云县),这是顺宁四境所接壤的地方。

顺宁(今凤庆)在改土归流前,都由本地土官治理。土官姓猛,就是孟获的后代。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土官猛廷瑞专权放肆,秘密蓄谋反叛,开府陈用宾讨伐诛杀了他。大侯州(今云县)土官傣贞与他一同叛逆,就被一起歼灭了,大侯州改为云州,各自设了流官,并把云州划为顺宁的属地。今天选西流官治理的地区,最西边的是腾越(今保山腾冲),最南边的是云州(今云县)了。龙泉寺的基址,就是猛廷瑞居住的花园,寺前有一片池塘,相当深而且池水清澈,在池中建了水月阁。

旧城就在龙泉寺一带,有居民房屋却无城墙。新城在旧城的北边,中间隔着一条往东下流的山涧,这里的山脉也是土陇从西山向东下垂,称之为凤山。顺宁府衙(今凤庆文庙)背靠凤山面向东方。徐霞客进入府衙的大堂,想观看地图上府境的周边情况,结果没有。

顺宁府城所依托的山峡,狭窄不开阔,只不过是两座山中间的一个山坞罢了,东西的宽处不到四里。顺宁府的地域,北边宽而南边窄。澜沧江穿越顺宁腹地,是顺宁府中的主要河流。府境内所吃所烧的全是核桃油,这里的核桃壳厚而肉深嵌,一文铜钱可以买得几石臼,把它捶碎后蒸,箍紧榨成油,味道和品质大大胜过芝麻油、菜子油。

根据徐霞客滇游日记里的记载,我们不难推断出当时的凤庆铁核桃树多,铁核桃果多,制成的铁核桃油是居家必备的生活用油。

马帮来到后,徐霞客就跟随马帮上路,立即向东下坡,走过建有亭子的铁索桥,渡过北来的溪流。走到桥东(即桥尾)后,徐霞客一行立即向北上坡,沿东山的山麓,向北上登。马帮因为出发晚了疾步赶路,所以走的快,徐霞客只好全力跟着他们。徐霞客一行沿着驿道,经二十里哨、三沟水哨、塘报营行走至高简槽(今大寺马庄)。此时,天色已经昏黑。徐霞客一行便住在高简槽,店主老人姓梅,很能善解人意,特意煎了云南三个名茶之一的太华茶来给徐霞客品饮(这是徐霞客滇游日记进入凤庆后第三次写喝茶)。

太华寺出太华茶在明代已很有名气,太华寺在今昆明,路途遥远,相距四、五百公里,一个偏僻的山野店家要有太华好茶也委实不易。笔者认为梅姓老人招待徐霞客的应该是当时我县大寺当地的茶叶,在澜沧江一带,野生茶树资源众多,应该有我们当地驯化过的地方茶叶特色品种供品饮和药用,我猜测应该是现凤庆大叶群体种的种源之一。徐霞客用一个“煎”字,说明茶在品饮前是经烤制过的,联想马帮文化历史,徐霞客此时品饮的应该是我们现在说的小罐百抖茶。

1639年农历八月十五日(公历9月12日)黎明,吃饭。天明后徐霞客一行向东北下坡,坡两旁都夹着深深地山崖,山坡悬在中间。高简槽上的村庄房屋,又建在中间的坡上。走了二里,转到坡北,下到峡中。又走一里,再转向东北,顺着山坡下走。四里,就开始望得见澜沧江的江流下嵌在江底,自西往东流。那隔着峡谷的三台山还被晨雾所笼罩,咫尺之间难以辨认。从此地向北曲折下走三里,有一两家人濒江而居,这是鹦鸽渡口。笔者认为鹦鸽应为鸟类鹦鹉。鹦鸽渡口命名跟鹦鹉多栖息此地有很大的联系,渡口应为今鲁史镇新塘村羊扎营山脚江面相对开阔一带。

澜沧江流到鹦鸽渡口,又自西向东流注。江身的宽处,只有潞江的一半,但水势正是又浑又深又急。刚刚才听到水浪拍击的声音,船就恰好来到了南岸,于是便上船北渡,此时马帮在后面,不能等了。

在鹦鸽渡口渡过澜沧江登上北岸后,徐霞客沿着驿道曲折上登二里多,登上坡头。然后转向东行走在坡脊上,俯瞰南边江流在脚底,眺望北方的三台山,屏风样回绕在岭北,以为由此地就层层叠累上升了。又听见水波拍击的声音,就见渡船开始向南横江而去,可南岸的马帮,还是望不见他们的踪影。于是徐霞客平行一里,折向北翻越山脊。徐霞客沿着驿道经鲁史镇新塘村二台寺、三台寺、大山神庙,翻过五道河梁子,再经鲁史镇沿河村石灰窑到达鲁史。当时的鲁史有百来户人家紧靠山冈居住。

从鹦鸽渡口至鲁史的行程中,徐霞客经过三台山后路过一个冈头叫七碗亭的地方,七碗亭上建有牌坊,山冈的东边,下临深壑,三间房屋点缀在冈上,是从前的茶庵,可今天空寂无人了。从七碗亭上走一里多,徐霞客绕到突立山峰的东面,此峰在中央突起,而山脊则从北边往下延伸。徐霞客登上山顶,坐在峰头吃饭,笔者认为峰头山顶应为现鲁史镇五道河梁子骑线的某处高点。

从徐霞客记载的七碗亭的名字、茶庵的称呼叫法,可以体会到当时中原文明在凤庆的传播和传承。唐代诗人卢仝曾有“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的《七碗茶诗》名句。经过唐、宋、元,明朝代的传播下已进入边陲凤庆,并且已有商人象广告似的拿来推广和使用。在深山老林的地方都能有茶庵存在,说明凤庆茶叶的生产发展、茶树的繁育和茶文化氛围的底蕴在当时已有相当的基础,茶叶的使用已经进入普通人的生产生活之中。进而可以考证和推断凤庆茶在明代已是渊源流长,欣欣向荣。

徐霞客来到鲁史,就看到鲁史的西边河流向北转,南山往东环绕,有座山冈在中央突起而山冈北面下垂,阿禄司盘踞在山冈突起之处。鲁史的北面乱山杂沓,其中有一峰特别突出,徐霞客向当地人打听,那是猛补者(地名)的后山,山侧有寺院,大路从那里经过。徐霞客记住此话,再烧汤吃饭,以等待马帮。马帮下午才到,因为前边无水草,便停下住宿。这天夜里是中秋节,徐霞客事先在顺宁府买了一个烧饼,把他揣在怀中作为赏月的食品。但月亮被乌云遮住,竟自睡下。

1639年农历八月十六日(公历9月13日)黎明,徐霞客吃过饭后往北行走,顺山坡平缓下走十里,但下方山势更加陡峻,五里,徐霞客到达了坡底,东西两面山洼的水流来合流后向北流去。于是徐霞客走过东面山坞的小桥,沿山的东麓往北行走在坞中。顺水流走三里,又一条溪水自东峡中流来,徐霞客渡过溪上的亭桥,又向北一里,渡过一条大溪上的亭桥,这是猛家桥。溪水由桥东冲破山峡往北流出去,路从桥北翻越山冈上走,此冈在东面与溪口盘结,有数家人居住在冈上。徐霞客再沿着溪流西岸行,曲折盘绕山谷十二里后,有处百户人家的村落盘踞在冈头,东边面临溪口,这是新牛街。全是汉人居住,但地势不开阔,有公馆在这里,如今把旧街的巡检司迁到此地。

由新牛街北边往西北下走二里,有条小江自西流向东,这就是现在的黑惠江了。黑惠江自合江铺流入巍山境内,曲折南下,又汇合胜备江、九渡、双桥的水流,到此地后向东流到达猛补者(地名),再向南折后环绕过泮山,流入澜沧江。黑惠江的江水不及澜沧江的三分之一宽,但浑浊的水势相同,这是因为雨后的缘故。

徐霞客登上并排的两条船渡江登上北岸后,就跟随黑惠江流向往东南行。

半里,跟随江水流向往东北转,二里,登上南突的山坡,徐霞客下瞰隔江的巡检司,与鲁史的溪流流到江中的河口相对,江流接受了溪水,就向东流入峡中,路在北山的山坡上,也绕着山崖顺江走。半里,有一家人独自高踞在冈头,南面下临江坡居住,相当整洁。徐霞客向东走七里,有两三家人紧靠山冈居住,这就是马王箐,江水流过它前方的峡中,后面背靠特别突出的高峰。于是徐霞客在山村人家烧汤吃饭。饭后,徐霞客由村子向东北上走三里多,正是特别突出的高峰之南,它下边的江水流过峡中,到此地也一直向南流去。徐霞客又往东北二里,绕过它东南下垂的支脉,有两三家人居住在冈上,这是猛补者,也是哨寨之名,到这里已逼近特别突出高峰的东南麓了。

猛补者(地名)东南下方盘绕的壑谷在中央回绕,就是东北桫松哨南面山箐下延形成的;猛补者(地名)的正南黑惠江江流笔直流去,恰好正当两道门之中。又从门缝中远远望见外层的群山,漂浮着一抹青色远远映衬,这是澜沧江畔公郎的境内了。徐霞客又向东北盘绕山麓的山崖往上走,二里后往下走。半里,忽然山涧北边一座山崖悬在中央,向南独立,如独秀的形状,有位隐庵和尚紧靠山崖建了三层飞阁。大路经过山下,此时马帮已向前去了。

徐霞客认为此处是胜地,奇景不可错失。就沿着回绕的石台阶穿过岩石关隘登到阁上。飞阁是新建的,下层的后方,有一片石峰耸立在中央,与后面的山崖夹立,中间分开一条线,而中层就覆盖在石峰上,峰尖钻出中层的上方,上层又叠在中层上建起。阁子后部都是就着山崖作为墙壁,并用铁链把他们加固起来,横系在山崖上的石孔间,阁子前方飞檐翘角,窗户重叠洞开,吞吐烟云,实在是处胜地。隐庵为徐霞客烹茶并挽留住宿,(这是《徐霞客滇游日记之顺宁》第四次写喝茶,但地点已出顺宁府管辖范围)。徐霞客担心马帮向前走去来不及追上,就匆匆地辞别他出来赶路。

隐庵称为钵孟山,由它东边又上坡二里,徐霞客登上东冈,紧接着向东北遥迢而上,八里后来到了桫松哨,这个哨所是东来的山脊,向西延伸后耸起成为特别突出的高峰,南岸在碧溪江东北岸到尽头,这里是顺宁府东北境的尽头处,与蒙化府(巍山)分界的地方,因为岭上桫松树最大,所以起了这个名。此时马帮正在此地吃饭,徐霞客终于追上了他们。之后徐霞客一行沿着山脊经驿道经旧牛街、旧巡司,到达瓦葫芦住下。

1639年农历八月十七日(公历9月14日)徐霞客进入了蒙化府(今巍山县城),路过等觉寺,住宿在寺北的冷泉庵,这里就是妙乐禅师的修行养静之处。

这就是徐霞客《滇游日记之顺宁》文献的记载。

1639年农历八月二十二日(公历9月19日)徐霞客重返鸡足山。不久,身心俱疲的徐霞客病倒,由丽江土司木增派人护送至湖北长江边,再乘船东下回到江阴县老家。1641年3月8日,明代大旅行家、地理学家、文学家、一代游圣溘然长逝。

本文旨在抛砖引玉,结合自己的所见所识让大家对凤庆的历史有所了解,增强大家对凤庆茶的认知和感悟,喜欢茶、爱上茶,发展茶,营造浓厚的茶产业发展氛围。让茶产业、茶科技、茶文化在凤庆迸发出炫烂的火花,助力乡村振兴,共同富裕。( 罗金权

(3)
上一篇 2023-06-25 12:22
下一篇 2023-06-25 19:28

相关推荐